半點上去沾溼,這才走到子紓面前替他將臉上的黑炭灰一一擦乾淨:“好了,將就你的髒手把窯雞面上的泥剝開,完了自己去那邊用池塘水洗洗手,不然不準吃。”
“哦。”瞅了一眼四個泥糰子,子紓乖乖的把窯雞互相碰碎,又把泥塊小心的剝掉放在邊堆好,這才仰起臉:“好了,再把荷葉給撕開就能一人分吃一隻啦!”說完趕緊乖乖地洗手,片刻也耽誤。
這大冷的天,又噴香垂涎的窯雞,又有大白饅頭和熱乎乎的茶水,四個人圍坐也不覺得冷,反而有種躍躍童趣在裡面,讓花子妤這個再世為人的偽小孩兒也忍不住笑意暢快,猶如一個天真女孩兒一般。
一個候府郡主,一個相爺親孫,兩個身份普通的小戲伶,四人不分貴賤出身,自這方小小的竹亭開始,也逐漸結下了一生不解的緣分和情誼。
============================
卷一《那時花開》到這兒就正式結束了,明天開始就是咱們花家閨女成為半熟少女的戲份咯。當然還有粉粉嫩嫩的子紓乖乖,二十啷噹的唐虞大叔,裝樣兒的小遜兒,青蔥美少年一枚的止卿師兄。。。。。。
主角長大了,嘿嘿,第二卷肯定不會那麼清水無波,大家期待之後的遍地jq吧,咩哈哈哈哈哈。。。。。。
一樹梨花 崑曲小述
崑曲(原應為“昆”),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崑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絃、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崑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