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山又躲過太平軍清洗的舉人老爺還有十幾個,秀才也有幾十個。
這些舉人老爺在當地都是有家有產的,一個個基本上都是大地主,而秀才的家境要比他們差得多,大多數家境比普通人家也好不了哪裡去。對於這些有家產又沒有跑,同時也沒有充當過清軍幫兇的舉人老爺。周士相的態度是暫時不動他們,但卻要剝奪他們在當地的話語權。而那些秀才們。周士相則是讓廖瑞祥這個知縣老爺和他們接觸,希望能夠說服他們出來替太平軍做事。
周士相給廖瑞祥的指示主要有三點,第一,一定要爭取這些秀才出來替太平軍做事;第二,讓他們做事卻不能給他們主導權;第三,必須馬上重建新會縣學。同時在各坊都建鄉學,為太平軍培養屬於自己的讀書人。
廖瑞祥不解,讓秀才們替太平軍做事他是理解的,沒有讀書人的幫助,他這新會知縣也頗是有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什麼叫讓秀才做事卻又不給主導權?
對此,周士相用了一個很不恰當的形容,他說,牛耕地的時候是不是要讓牛按照主人的指示耕種,而不是按照牛自己的意思卻亂拉犁吧。
廖瑞祥理解了這句話,但感到十分的彆扭,作為讀書人中的一員,他對周士相將秀才比作牛有些不滿。
“我們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事情也不定符合那幫讀書人的利益,或者說不入他們的法眼,但眼下咱們沒有足夠的人手去做事,因此必須要藉助這些秀才們,但如何才能讓秀才們給咱們做事時不安壞心眼,不把好事辦成壞事?這關鍵就得咱們要把著套,捏著他們,要不然讀書人的花花腸子夠咱們受的。”
“千戶這麼一說,下官還是懂的,秀才們的事情下官馬上去著手辦。縣學和鄉學縣裡原本就有,教員也都是現成的,不過學堂子弟又該如何選?”
“咱們太平軍的後營有很多娃娃,這些娃娃都得讀書,另外百姓家的孩子也要讀書,咱們搞個不要錢的教育,凡是入學堂讀書的娃娃都由咱們太平軍來管,吃的喝的穿的都從公庫裡開支,鄉學上三年,學業出色的就入縣學,不出色的就由各坊都接收做事。學校裡也不都教四書五經,我這邊馬上編些教材,天文地理、算術雜工都要學。嗯,教材編好了,我得自己先開課教教那些秀才和教員們,得讓他們先懂,不然也是瞎教,成不了材的。”
“進學乃為取功名,千戶卻要教些雜學,怕子弟們會不願意。”
“我這學校是不要錢的,百姓家的孩子來學,我是舉雙手歡迎的,但他們要是不肯學,那就讓他們去原本的私塾學嘛,我是不會斷了他們的功名之道的。但是我太平軍的娃娃必須要按我教的去學,學得好了我重賞,學的差了我還要罰!。。。。。。你不要用這種奇怪表情看著我,咱們現在是打天下,不是坐天下,需要得是能做實務的人材,不是隻知知乎者也的書呆子,懂嗎!”
“懂,懂,下官明白!”
“明白就好,縣學和鄉學的事情你馬上去做,不能耽擱,有什麼缺的你自己從縣衙調補,地方上有不配合的就讓駐軍去和他們說道理。總之一條,這事關係我們太平軍的存亡,誰也不能壞事!”
將秀才做事和辦縣學、鄉學結合起來一塊交由廖瑞祥辦理之後,周士相便要著手解決那些舉人老爺在鄉間的話語權。(未完待續。)
第二百七十一章 讓他們告去
對付舉人老爺為首計程車紳集團可不比對付秀才那樣簡單了,因為前者所擁有的財富是後者遠遠不能相比的,在鄉里的地位更是後者拍馬而不及的。
舉人老爺們對於鄉里話語權的壟斷具體表現為他們對鄉里的統治權,這得益於歷朝歷代皇權不下鄉的傳統。基本上除京畿直屬的特殊區域,官府對於鄉間的治理權都是下放給當地士紳的,而代替士紳對當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