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之後的第四天下午,杜魯門剛剛把美軍送上戰場,就立即在白宮接見了記者。當有記者問美國是否實際上已經處於交戰狀態時,他斷然否定。於是,又有一名記者問道:“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將其稱之為一次聯合國主持下的警察行動?”杜魯門答道:“是的,這是一種恰如其分的說法。”這無疑等於說,駐韓美軍充其量只不過是維持秩序的警察而已,然而這一暗示卻讓那些奔赴朝鮮戰場的美軍士兵感到無比辛酸(無獨有偶,4個月之後--當新中國剛剛成立一週年,中國領導人**下令數十萬中**隊而揮師跨過鴨綠江挺進朝鮮時,出於某種與杜魯門相似的原因,決定採用同樣微妙的措辭--“志願軍”)。
提問者漫不經心,作答也不痛不癢,然而這正是政策乃至戰爭的玄機所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場戰爭仍然停留在中、美、韓等國的政治與文化視野之外。關於朝鮮戰爭,有一本傑出的著作名叫《被忘卻的朝鮮戰爭》,書名本身就是這段歷史的生動寫照。那些因這場戰爭而離散多年的朝、韓親人及家屬在板門店一年一度偶重逢時那感人場面又令多少現場採訪者熱淚盈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朝鮮戰爭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因此,儘管這場戰爭如此慘烈,但是卻從未觸及美國文化意識的深處。據估計,朝鮮戰爭中美軍有3、3萬人陣亡,10、5萬人受傷或被俘;韓國有41、5萬人喪生,42、9萬人受傷或被俘。但是,中國與朝鮮卻一直對自己的傷亡人數秘而不宣。。。。。。朝鮮戰爭讓兩大陣營從“冷戰”暫時進入“熱戰”,不僅加劇了美國與**世界之間業已存在並且不為升級的緊張局勢,而且加深了美軍與共--產--黨勢力在亞洲爭奪勢力範圍的鴻溝。美國決策機構的錯誤出兵,讓中國也捲入了戰爭,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雙方之間這種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態勢愈演愈烈。當簽署停戰協議時,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實際上朝鮮半島的局勢與戰前毫無二致。然而美國的情況卻非如此:它的亞洲戰略視野變了,國內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了。那些遠赴朝鮮戰場的美國士兵常常感到自己的同胞異常隔膜--沒有人對他們所作的犧牲表示感激,也沒有人認為這場戰爭至關重要--1950年10月底,當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美軍打破困境的可能性好像越發遙不可及,就更不用說勝利了。當時在軍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戲謔之語諷刺了這種僵局,那就是“為平局而死”(die-for-a-tie)。
2卷 第六十章 -“軟骨頭”馬嘉雄/(敗類
--1951年7月的一個晚上,中隊長陳新銘找到馬嘉雄:“小老弟,看在咱倆是軍校(注:國民黨軍校)同窗份上,給你鬧個小隊長乾乾,怎麼樣?
”
--“行。”馬嘉雄點點頭。
--“行?這麼輕鬆?50號人都歸你管了,還可以吃飽飯,不出去幹苦力。我看你餓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這是抬舉你。。。。。。”
--“行。”馬嘉雄又點了點頭。
--“你這個人吶。。。。。。”
--馬嘉雄能當上軍人,實在是造物主開的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說話細聲細氣,生性不好動,經常一個人坐在那兒發愣。瞧他那份模樣,白白淨淨
的,留著小分頭,破衣服總是洗得乾乾淨淨,一副弱不禁風的書生派頭。他生在湖南省瀏陽河畔一個世代務農的貧民家裡,在中國現代史上瀏
陽出現過多少英雄豪傑,可也出現了這麼個小小的敗類。他的父親大字不識一個,不知來了哪股勁兒,把全家積蓄都用上,送兒子從小學讀到
高中畢業。1948年春五月,馬嘉雄高中畢業,升學沒有錢,就業沒有門路,種田又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