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3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把中國法幣的儲備銀給賣了,換成黃金來抵押貸款以獲取美元,這兩頭倒騰中國都吃了不小的虧。唯一值得高興的是,價值2800萬美元的黃金,共貸到5000萬美元外匯,解了抗戰初期軍費緊張的燃眉之急。

850【可愛的美國人民】

在羅斯福上臺之初,就已經有了清晰的遠東外交路線,並且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貫徹執行,這條路線叫做援華制日!

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不假,但也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競爭對手。所以對羅斯福來說,日本人的錢要賺,但中國人的忙也要幫,不能跟日本撕破臉,也不能讓日本肆意做大,更不能讓中國徹底完蛋。

有些史學家如此概括美國的援華過程,即:道義性援華(1931年1937年)、象徵性援華(1937年1941年)和實質性援華(1941年1945年)。

當然,對於美國何時開始實質性援華,史學界也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有些認為從1938年底的桐油借款就開始了,有些認為應該以1939年歐戰爆發為標誌,還有些認為時間應該在1940年(德意日正式簽訂同盟條約)。

特別是在蘇聯對中國進行援助貸款以後,羅斯福倍感外交壓力。他害怕繼續拖延對中國的援助,會把常凱申推入蘇聯的懷抱,這也是桐油借款得以簽訂的原因之一。

但不論美國政府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質性援華,在美國民間,援華行動從淞滬會戰結束就有了。

美國民間援華的主力有兩種,一種是學界力量,一種是教會力量。

先來說學界,美國許多文化人也是有正義感的,比如已經入了美籍的愛因斯坦,就帶頭在科學界掀起了援華運動。

還有些則屬於明白人,看清了局勢的真相,比如歷史學家惠特尼格里斯伍德和威廉約翰斯頓,以及中國專家弗雷達阿特雷,就強烈譴責美國商人的對日貿易,認為這是在援助美國在亞洲潛在的敵人。

而托馬斯比森則指出:“日本的侵略直接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而美國商人卻在幫助日本建立他們的帝國。”

學術界雖然影響力很大,但執行力卻不足,他們頂多呼籲捐款,然後寫文章罵幾句而已,美國的教會力量就要更強得多。

美國人民對中日戰爭的瞭解,最初並非來自記者,而是來自於傳教士。

因為在30年代,被派往亞洲的美國記者,大都是在國內難以謀生的年輕人。他們缺乏工作經驗,很多事情難辨真偽,而且這些記者大部分居住在日本。中日戰爭爆發後,少數居住在中國的記者也離開了,因此傳回美國的訊息就更少。甚至,還有一些年輕記者被日本忽悠,或是被日本收買,竟然寫文章幫日本人說話。

相對於駐華記者,美國在華的傳教士則非常多。當時美國幾乎所有社群,都有一座以上的教堂,而每一個教堂,又會資助一個或幾個傳教士在國外工作,這些傳教士大部分都被派去中國。

在中國的傳教士們,每年都要向資助他們的教堂郵寄大量信件,從而使更多美國民眾瞭解中國狀況。

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訊息,就是被傳教士們傳回美國的。他們不但給教堂寫信,還給家人和朋友寫信,詳細介紹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

在一般情況下,對於戰爭暴行的報道,會被視為有意識的敵對宣傳。但鑑於傳教士的特殊職務和作用,那些由傳教士傳播的資訊則被看成是事實。

於是,關於日軍在中國的暴行,被傳教士們發回美國後,立即在一個又一個社群口口相傳。而美國教會也站出來,強烈譴責日本的反人類行為,並督促美國政府立即停止對日貿易。

加之日本飛機又轟炸了美**艦,引起美國民眾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