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戰略上如此三心二意,怎能不敗?
從國力角度來說,納粹德國無論資源儲備還是國際空間均不敵英國,如果不能在戰略資源耗盡之前擊敗英國並獲得補充,必將重蹈一戰覆轍。
德國高層也清楚這一點,透過佔領英國就可以極大地提高盟軍登陸歐洲的難度。
透過佔領蘇聯及其領土內的資源(例如高加索油田)就能獲得與盟軍長期對抗的實力,而這兩個戰略目標對於德國來講都過於艱鉅。
《海獅計劃》以德國空軍慘敗告終,德國為此損失了一半的飛機,外加上萬名優秀的飛行員。
這樣的損失是巨大的,而且是短期內無法彌補的慘重損失,特別的是飛行員的損失,更是如此。
隆美爾早就知道《海獅計劃》的結局,德國其他部隊都在準備渡海作戰,而隆美爾依然我行我素地訓練多兵種的聯合作戰。
……
此時,搞笑賣萌的義大利軍隊又閃亮登場了:
40年德國依靠閃電戰席捲西歐,它的軸心國夥伴義大利也想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戰爭奇蹟”。
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打算以剛剛侵佔的阿爾巴尼亞為跳板,出動大軍征服巴爾幹小國希臘,他估計只需數週時間就能達到目的,並在雅典舉行“勝利閱兵”。
希臘人沒有給墨索里尼“一點面子”,他們要用頑強的抵抗狠狠教訓了侵略者。
早在1940年6月德國快要戰勝法國的時候,趁火打劫的義大利也向法國宣戰,從而在締結對法和約時攫取832平方千米的法國土地。
嚐到甜頭的墨索里尼決心再幹一票“大買賣”,讓德國盟友見識自己的“本領”,他把目光盯上了希臘。
當時義大利已吞併阿爾巴尼亞,在巴爾幹半島上獲得立足點,墨索里尼希望奪取希臘的港口。
以便與地中海南岸的殖民地利比亞形成犄角之勢,鞏固義大利的“大國地位”。
起初,義大利想以戰爭恫嚇的方式,逼迫希臘接受割讓領土的要求,但希臘政府斷然拒絕,並且尋求英**援。
眼見外交手段達不到目標,墨索里尼強令義大利軍隊準備進攻,時間就定在當年10月28日,這恰好是1922年他率領法西斯黨徒奪取義大利最高權力的紀念日。
沒想到他的政治決定,遭到大多數意軍將領的反對,總參謀長巴多格里奧元帥表示軍隊動員需要時間。(歷史上此人在3年後領導了推翻墨索里尼的政變)
對付像希臘這樣有一定實力的國家至少需要20個陸軍師,可現在多達50萬計程車兵被允許臨時復員,回鄉下幫助秋收去了。
獨裁者總會有一些幫兇,駐阿爾巴尼亞的意軍第25集團軍司令維斯康提?波拉斯卡中將早就希望透過一場軍事勝利積累功勳,取得總參謀長的職位,把巴多格里奧這個老傢伙趕下臺。
他在10月15日趕到羅馬,積極遊說墨索里尼,波拉斯卡宣稱:
“只需3個意軍師便能打進希臘腹地,不出兩週時間,希臘政府就會屈膝投降,古羅馬透過四次戰爭征服了希臘,我們肯定比先人幹得更漂亮”。
最終墨索尼裡接受了波拉斯卡的意見,拍板在10月28日發動希臘戰役,主力便是波拉斯卡指揮的第25集團軍。
總兵力約8。5萬人,配備163輛坦克、600餘門火炮和187架飛機。
反觀希臘方面,當時頂在前線的只有卡西米特羅斯少將指揮的第8步兵師。
承擔後援和側翼掩護任務的是西馬其頓叢集(師級)和班都斯團,總兵力只有3萬人,而且缺乏坦克、榴彈炮等重武器,至於空軍也基本是個擺設。
義大利8。5萬人入侵希臘,而希臘只有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