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去世後,皇太子嘉仁繼位,是為大正天皇。嘉仁是明治天皇第三子,也是唯一活到成年的皇子。
不過這位唯一活下來的大正天皇也是命運多舛,打小就患有腦膜炎和百日咳,13歲又得了傷寒,16歲又患上結膜性肋膜炎和肺炎,幾乎屬於是納垢的人間實驗體。
由於自幼身體不好,在認知和行動上存在障礙,學業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故而天皇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減弱。
在這一時期,維新功臣們開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政黨政治開始崛起,元老們相繼去世。
從1901年開始,日本進入了桂太郎和西園寺公望輪流執政的情景,分別經過了三次桂內閣和兩次西園寺內閣。
後來當第三次桂內閣因為第一次護憲運動下臺之後,西園寺公望拒絕出任,轉而推了山本權兵衛,自己則坐鎮幕後,用元老的身份向天皇輔佐國政。
山本內閣迅速完蛋之後,山縣有朋,松方正義,大山岩幾位元老在當時的小輩政治家中進行選擇。
山縣有朋自己拒絕出任,德川家達拜辭大命,清浦奎吉沒有得到海軍的支援,無法找到海相,西園寺公望也選擇了退休。最終只能由大隈重信出任內閣首相。
縱觀整個大正年間,立憲政友會和革新俱樂部,這兩個具有日本特色的政黨始終是日本政壇上的主角。
日本政壇元老人物退居幕後,選擇了憲政常道模式,想讓日本政壇逐步擺脫明治維新時期的元老人物影響,走出一條自己的憲政道路。
但很可惜,在1922年,高橋是清內閣垮臺之後,關於下一位首相人選,由於元老僅剩下松本正義和西園寺公望,無法達到那個元老推薦的標準,擔任過首相的小輩政治家又被拉入了元老諮詢制度,這個時候他們被稱為準元老,並在大政和昭和年間一直延續下來,而在226兵變中,準元老也受到過波及,齋藤實與高橋是清被叛軍擊殺。
等到了昭和天皇上臺後,這位年輕的天皇接受了東宮御學問所繫統的帝王學教程,其老師三上參次則是強硬的皇國論者。
在他的影響下,年輕的裕仁從小便憧憬成為“明治大帝”那樣,試圖透過自己的判斷、隱喻、指示,讓日本再一次重現明治大帝偉業,投入到建設新東亞,最終與米畜英鬼大洋決戰的皇道偉業中。
然而,此時的維新元老已經垂老,成為了僅向天皇提供建議與大事發生時的應答機般的吉祥物,日本的憲法中也無法找出阻止天皇親政的條款,最終,在裕仁的暗示下,日本的內閣與軍部合二為一,帝國的擴張也將像櫻花般璀璨又迅速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