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瑞他們興致勃勃的討論未來空軍的作用、航空母艦的作戰方式、步兵裝甲兵炮兵的協同問題時,北方戰爭陰雲密佈。
自從1924年奉軍與中央軍在山海關、察哈爾、熱河一帶大打出手之後,中央與地方算是基本撕破臉皮。
更何況朝廷一時不慎,被奉軍擊破山海關,一度進逼京城,雖然最終在近衛軍與北方軍的協力下擊敗奉軍,讓他們退回了關外老家,但朝廷和奉軍張系算是結下了很深的樑子。
在奉軍戰敗回到瀋陽後,在內部研討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奉軍的武器裝備、軍隊建設均落後於關內,雖有重炮卻不知用,以至於要僱傭日本與沙俄老炮手來操縱這些28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
說起來這些榴彈炮曾經在東北大地上對轟過,現在又被夏國人拿來一起轟擊本國工事,這可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奉軍在退回東北後,大力接納日本援助,改革奉軍組織架構,進行大範圍的人事變動。
奉軍之前一向與關內諸軍不同,他們不是在原來朝廷新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是朝廷勢力退出東北後,自發組織成的保安隊、鄉衛隊等地方綠林武裝,後來被朝廷招安後授予了陸軍系統編號,其將領大多是原先張雨亭還未發跡時的結拜兄弟,身上帶有濃厚的匪氣。
奉軍在戰前大量任用所謂的行伍出身之人擔任長官,但所謂的行伍之人大多都為原先的私人武裝,別說受過軍校教育了,連大字都不識幾個。
在金陵保衛戰前,帝國軍事官員有兩個途徑,一是將門子弟從軍,二是文官擔任兵備道或者文官轉武職。
或多或少都讀過兵書。
等帝國開始軍事改革,建立現代化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學堂/帝國軍事學院的三級體系後,軍隊中出現了大量專業軍官,大家對兵卒的輕視也有所改善。
即便是現在,各地或多或少都有軍校軍官任師旅長或作戰參謀,特別是南方系的滇軍,其講武堂系統出產了大量高水平軍官。
但奉系在1924年前沒有大量使用軍校生,這也就導致奉軍師旅級單位靈活應變能力較差,打大仗的能力不夠,直接被近衛軍和北方軍兩支朝廷新軍狠揍了一頓。
在第一次夏奉大戰中,張雨亭之子張漢卿與蔡平本、郭松齡等人取得了奉軍為數不多的勝利,但東線的勝利不能阻止西線的失利。
在這場大戰中,朝廷投入共計十萬兵力,100餘門各型火炮,超過200支輕重機槍。
而奉軍在軍事實力上佔盡優勢,共投入兵力五師十餘個旅,共計12萬人,火炮超過150門,另有機關槍輕重共計400餘挺。
但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朝廷先敗後勝,奉軍死於槍彈炮火之下的有兩萬餘人,傷亡逃走的有一萬餘人,被朝廷圍追堵截最終繳械的大約有四萬多人,等到張雨亭召集殘部時,只剩下兩萬多人。
僅僅在東路戰場上,就繳獲了潰敗的奉軍火炮百餘門,步槍多支,手槍1200多隻,汽車20多輛,子彈裝滿一輛列車,軍裝糧米等後勤物資不計其數。
這一場大戰下來,奉軍損耗軍資3000餘萬元,同時還大大消耗了民財,還禍及地方,向商會大規模強行借款更是消耗了本就不多的信譽。
奉軍僅僅為了軍馬籌措草糧,就在山海關內外,迫使每個鄉供給草料六萬擔。
而當奉軍戰敗退卻時,在山海關外從旱路退下來的騎馬步兵約萬餘人,沿途搶劫,私囊甚足,卻無效死之心。
當地居民躲避不及,被抓作民夫,婦女也無法躲避,必須給大兵做飯,否則就將遭到拳打腳踢。
但奉軍終究是在東北盤踞的地頭蛇,外加朝廷政局不穩,還有日本駐夏公使的威脅,雙方在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