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作戰部署與流程,獨立四師率先開始了對城外據點的的清掃工作。
他們大規模的運用迫擊炮與平射炮組成的立體火力,對著這些修築在村鎮之中的碉堡和明暗火力點進行了火力急襲,常常一輪炮火覆蓋下去就能夠讓保安隊缺胳膊少腿不少人。
保安隊哪裡見過這種陣仗?他們很多人都是平時揹著槍,耀武揚威走一圈就行了。
現在正讓他們上戰場和身經百戰的起義武裝打仗,那可真是要了他們的命了!
起義部隊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將周圍的村鎮一掃而空,不僅繳獲了大批槍支彈藥和補給物資,還透過俘虜的情報將城中的部署摸了個一乾二淨。
而廣大農村地區的解放更是為部隊的後勤補給提供了一大助力。
這裡的田地雖然沒有九江一帶的肥沃,但也算得上是較好的產糧區。
如果沒有地主和官府的剝削的話,那麼農民憑藉手上的幾畝地是完全足夠養活自己的。
現如今,隨著起義軍一步一步的推進,地主早就收拾家財跑進了寧都城,有的甚至趁著商隊還沒有斷絕,跟著商隊跑到了兩廣地區,享受清福去了。
這原先要交給他們的七成租子自然就落到了農民自己手中。
這些農民算是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天天吃飽的感覺。
但大量糧食出現在了農村的市場上,使得糧價進一步下跌,他們又開始擔憂起自己手上的糧食無法為未來的生產生活換取足夠的資金。
畢竟糧種、農具、耕牛以及自家裡的各種雜物都是需要用錢買的,這也是農村經濟市場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在這種情形下,獨立師決定就地購買糧食,解決軍中軍糧短缺的問題,大筆大筆的龍洋以高於市場均價三成的價格成交。
資金的注入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活力,手中有錢的農民可以較往年更多的進行消費,小小的帶動了這裡的經濟發展。
而部隊也獲得了足夠再打兩個月的糧食,市場上急於出售的浮糧被一舉收購完畢,寧都城中出來搜刮糧食的人根本就買不到一粒稻穀,只能無奈的回去交差了。
城中的糧食儲備是有限的,只要穩打穩紮,終究有一天會消耗完的。
“守城戰不是這麼打的,哪有侷限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呢?必須要依託城池,在外面的廣袤地域上進行有來有回的爭鬥,才能夠實現拉扯呀!這人一看就是讀書讀傻了。”
盧德明對於寧都守軍閉門死守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是寧都守軍在自掘墳墓。
但遠道而來的李文林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倒也是想依託城外地帶和我們打運動戰呀,要不然也不會擺出層層遞進的防禦網,還在外圍村鎮上安置保安隊了。
但是贛軍部隊根本無法支撐運動戰所需要的後勤和彈藥補給,他們的兵員素質也不支撐他們這樣做。
每一次進行小規模作戰行動,總會有人掉隊。
而每進行大規模作戰行動,總會發生兩軍主帥不和的情況。
我們能夠這麼快的拉出如此龐大的隊伍,離不開贛軍的這兩個優點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寧都城是附近最大的城池了,裡面充斥著來自各個地方的財主,這些人平時就在城中有著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當他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他們便會不惜一切的發動自己的關係來讓軍隊保衛自己的生命和財產,你說守軍主將能不考慮這些人的意見嗎?
恐怕他真的把部隊拉出城去,第二天他就被撤職了。”
李文林說著說著自己便笑了起來,他們真心希望這些優點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說笑歸說笑,攻城這件事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