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邊拼殺的各位穿越者們收拾的一乾二淨,最終建立夏朝,塑造了這個時空氣運之子對天外來客的唯一勝績。
但天有不測風雲,系統無上神力,太祖周邊湧現出十二天人,既有叔伯一輩,又有自己的六個兒子,甚至連孫輩都不被穿越者放過,活脫脫一副眾正盈朝像啊!
到了太宗朝,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的戰略收縮又開始了,本土勢力對穿越者留下的實力進行了反攻倒算,政權在三代之內重新回到了原本的歷史軌道上。
不過也不是沒有遺留,這一波波的穿越者大軍對周邊地區的造宣稱運動以及對西方的友好訪問活動,使得遠東地區的中心話語權一直保留在本土,西方基督教社會也有了“200年撒旦輪迴”的說法。
由於各階段穿越者的系統寶庫中對於科技定義劃分大致相同,這就導致造船水平從漢代開始就一躍到了有福船,廣船,鳥船,米艇之類的原時空遠東近古社會晚期水平。
但在這之後的發展就比較乏味可陳,在缺乏進一步的理論指導之後,這些中國式帆船處於了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和麵團膨脹模式,在船隻結構、航行方式、噸位等方面不思進取。
西方在每200年一輪的東學西漸活動中受到了莫大的刺激,以至於在原本時空應該在18世紀後期才爆發的工業革命與啟蒙運動,提前了100年的時間,在西歐各地開花結果。
而東方帝國此時突然出現了一股名為新順朝的勢力,他們改朝換代,重新引進了工業化體系,與西歐在全球市場上打擂臺賽,極大程度參與了1756年到1763年的七年戰爭——這一前工業化時代的世界戰爭。
吞併了緬甸、安南、暹羅、馬尼拉,然後就因為過度外擴內爆了。
不過新順朝奠定了本土工業化基礎,使得本土在原時空的19世紀末所遭受的劫難在本時空反而變得更少。
等到了19世紀中後期,已經超過100多年沒有穿越者問世,東方龐大的農業體系指導下的保守帝國體制使得它的工業化基本停留在拿破崙戰爭水平。
這種不完善的,以輕紡工業為基礎的初級工業化,只有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和體量加持下,才使得東方帝國看上去還像那麼回事。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探險家和商人,官吏,傳教士深入內陸之後,他們才發現這個東方帝國已經腐朽。
在本時空,他們於60年代開啟了針對東土撒旦起源地的新時代的十字軍東征。
而與此同時,本土的工業化,特別是賴以支撐的輕紡工業,甚至在人口密集地區連手工紡織業都無法擊敗。
更不要提那生產效率堪比三哥現代軍工體系的磨洋工供應體系了。
60年代,武宗皇帝派出羽林軍前往江浙地區參加金陵保衛戰的時候,城內十數萬帝國各路大軍竟然只能獲得100多門技術水平類似於拿破崙戰爭時期6磅炮的支援。
這一數字不要說和歐洲比了,時間再往前撥到大北方戰爭時期,瑞典和俄國交戰火力密度說不定就比這高了。
同時期的普奧戰爭中,在比斯特日採之戰中,普魯士第一集團軍與奧地利北部方面軍更是共計投入了超過300門各式火炮,展開了全歐羅巴自1813年萊比錫會戰後規模最龐大的炮戰。
“這也叫工業化?化了個寂寞啊!”劉瑞大感疑惑。
即使把京城寺廟、道觀、教堂裡面的銅鐘融了鑄炮都比這多吧!
真的是秦始皇摸電線——贏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