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指揮部,設立指揮官一人,兼任行政監督,副指揮官1到2人,另外有參謀長,參謀副官,政訓指導員等若干人,建立有特務隊。
各個縣成立民團司令部,設立正副司令各一人,設立大隊長,副大隊長各一人,大隊長由鄉長,鎮長兼任,村街道設立民團後備隊隊長,由村長和街長兼任。
有些縣在縣和鄉之間還設立了分割槽,由數個鄉鎮組成,區中的民團後備隊被整編為聯隊。
這些民團隊伍的訓練內容起初僅限於軍事訓練,後來又增加了政治訓練,生產訓練,識字訓練。
軍事訓練分為學科和術科兩類,學科有游擊戰術,防空防毒,常識救護常識,間諜常識等數科,術科有制式教練,陣中勤務演習,游擊戰演習等。
城市民團每年訓練從3月到8月,鄉村民團每年從9月到3月的農閒時間進行訓練,每個民團兵都要訓練180小時以上。
民團兵訓練期滿之後,還要在每年的元月四日至十日複習一週。識字訓練的教材由晉王府相關部門和日本教官編寫,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常識,科學常識,王道思想,地區自保等。
為了達到全民皆兵的目的,竟然還要求大學,中學的學生和各級政府公務員普遍接受軍訓。
學生軍訓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些初步的軍事知識,另一方面也是為民團培養軍事幹部,成為預備役軍官 。
公務人員軍訓前後兩期,山西省上下共計有一萬餘人參與了軍訓內容和一般國民軍訓,相同時間也是180個小時。
晉王府還下發了所謂的三自政策和三寓政策,也就是所謂的自衛,自治,自給。要在軍事上實現自衛,政治上實現自治,經濟上實現自給。
三寓政策則是指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
幕僚黃旭初在接受山西日報的採訪時就說道:“山西建設的社會動力是用集團的方式,將大多數的生產民眾加以組織訓練,成為鞏固的集體組織,發生強大的集體力量來推動全部的建設工作。”
據後世統計,從1927年到1930年,山西一共訓練超過100萬以上的民團團兵,這些後備兵員將在1930年的華北大戰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給長期沉溺於中央武力之威的大員們一記狠狠的耳光。
而此時的朝廷還在攻略陝西,畢竟自從安史之亂之後,陝西的建設就一直趕不上中原。
渭河平原在深耕上千年後已經無力供給龐大的中央人口,關中的運河溝渠系統也被破壞殆盡。
陝北更是成為了不毛之地,寥寥幾個定居點之間便是廣袤的荒山。
這種跡象已經是宋明兩朝努力恢復該地後的結果了。洛水以北,大多人煙稀少,人口富集區已經從北宋時期的靈州、明代的延安府倒退到了如今的洛川一帶。
至於兩湖、河南一帶,從明年開始的中原大旱將使得朝廷大筆的資金覆水難收,面對齊晉兩個強藩,到底是像日本一樣倒幕成功,還是像劉秀一般據河北而統天下呢?不光是大夏各勢力想知道的,也是各列強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