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財團,在一戰後的國際市場上被英美國家的工業打的潰不成軍。
受限於日本薄弱的生產技術,日本產品此時的評價就像19世紀的德國貨一樣,是廉價、模仿與低劣的代名詞。
唯一的低人力成本優勢也在戰後一次次經濟危機與工人鬥爭中逐漸消磨。
此時的日本還沒有完全瘋狂,剛剛結束的大正時代被稱為是日本歷史上最近代化的時代,財團還沒有和軍國合體,不能透過戰爭強行擴大市場。
這時,牧野集團為他們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市場,大夏山東。大量日本企業在山東地區開廠,給本就脆弱的山東農業經濟重重一拳。農民種地沒法活,只好入城打工,進入到日本企業的血汗工廠中。
齊王府的財政人員在核算了一下收支後發現,還是不夠,大概還有3個師的缺口。
於是齊王大筆一揮,大量軍隊開始捉壯丁,下東洋。宣傳語是這麼說的:“為了更美好的明天!”
大量日企也大肆宣傳日本的環境有多好,鼓勵城市貧民去日本。
實際上這些或被哄騙或被強迫而來的壯丁,每人能拿到手的只有按手印時發放的十塊錢,甚至這些都沒有,直接用槍托趕著來了。
排著隊上了船之後,船上的生存條件堪比三角貿易的運奴船,你要想吃好睡好?可以,交錢。
等到了日本,這些人會被光著身子用卡車裝到專門的洗浴池,每人發一套工作服,剃個光頭,十塊錢就沒有了。
是的,這些洗浴和衣物以及後來的檢疫都是要花錢的,那十塊錢怎麼可能讓你寄回家!
齊王發錢日本花,不留一絲帶回家。
要是十塊錢帶在身上了還好點,沒帶的話,你就要簽訂賣身契了,無償為日企打工30年,全程不得離開日方監視。
帶了的待遇較好,不會有太多人身監視,每個月的工資還會給你貼心的寄回國內,寄到齊王府的賬上,美名其曰:僑匯或愛國金。
鄉下沒了一家的頂樑柱怎麼辦?你女子手腳好好的,下地唄!棉花收成沒達標?不好意思,要處罰,去城裡的工廠免費工作十年吧!
在這多管齊下的三重摺磨中,大量山東農民家庭妻離子散,地主破產,農村一片荒涼。
據後世學者統計,這一時期內,山東的城市化水平從約7.4%一路躍升到19%的水平,達到了前世1991年的水平。頗有一種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