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前線打的熱火朝天,江西境內的佈局也在逐步展開,只等天時地利出現。
賙濟民在調研之時,擴編之後的空軍野戰工兵團也在日夜趕工,將基地從皖南地區擴充套件到了福建內地,使得新組建的強擊機大隊能夠更好的為曾廣平所部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強擊機這一概念還是誕生於一戰之中,在凡爾登戰役之中,當時還叫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的英國戰機部隊出動了大量飛機,對地面部隊提供了猛烈火力支援。
他們攜帶炸彈攻擊了火車站,彈藥庫以及運輸線等後勤縱深目標。
英國人的創舉也讓德國人受到了啟發,他們決定賦予航空部隊真正獨立的管制權。在1916年10月8日之後,德意志帝國空勤隊這一全新空中作戰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有了隊伍那也要有合適的戰術以及趁手的裝備,於是乎,研發一款適用於一戰時期的飛行坦克的任務被空勤隊交給了容克公司。
容克公司也沒有辜負軍隊的期望,研發出了合適的飛機。而這一飛機也正是攻擊機的起源。
但在飛虎軍內部,無論是空軍總司令馮如,還是之前爭吵的宋萬權與高志航,對於這支部隊的成立都不太高興。
原因無它,這支部隊的指揮權自己只能拿到一半,剩下一半交給了那幫吃灰的陸軍手中。
這就是明擺著的分化瓦解空軍內部!
馮如也曾經大吵大鬧過,堵過劉瑞的門,天天闖楊林的辦公室,甚至差點和呂軍幹了起來。
但最後,在劉瑞承諾強擊機部隊的經費一半歸陸軍支出範疇之後,空軍那幫人算是消停了,強擊機大隊也總算是建立起來。雖然他們在空軍系統內一向被人瞧不起。
強擊機派的人可不管這些,他們從學堂開始就一直是被鄙視的存在,現在都走上崗位了,早就不會因為言語上的毛刺傷心了。
強擊機大隊現在只有兩個中隊,還有一個沒滿編,只有40架出頭的數量,這還是包括了6架備用機。
但就是這樣,他們仍然堅持每天駕機出擊,圍城戰期間平均每天升空近百架次。他們駕駛的是中央航空製造所研製的第一款戰機,強擊一型,官方綽號:雷電。
強擊一型總體設計十分新穎,拋棄了主流的雙翼設計,轉向使用了與之前改裝的戰鬥轟炸機一樣的下單翼設計,整體機翼形似一個不完整的橢圓,圓潤的翼尖讓他們的駕駛更加得心應手。但由於材料與動力的限制,機翼也是厚重無比,也算得上是設計的敗筆。
埋頭鉚釘與新型焊接技術的引用讓飛機外形更加流線型,空氣阻力更好。
設計戰機時,恰逢航發一所那邊傳來好訊息,崑崙800型氣冷12缸發動機專案成功,在2000米的高度下,能穩定出力600馬力,在進入加力後,短時間內能爆發出750馬力的功率。
就是檢修間隔有點短,只有40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一架飛機每天出擊2次的情況下,兩個多月的時間就要回去大修一次。
還有個缺點就是大小比國外同等功率的發動機尺寸略大,導致戰機不得不重新吹風洞去修改機頭外形。
出於安全考慮,戰機設計師沒有采用剛剛開始實驗的可收放式起落架,而是採用了半收放式,起落架收起後,輪胎仍然露在艙門外,確保戰機緊急迫降時的安全性。
除了這些外功,內部的設計也浸透了設計團隊的心血與上下游產業的最好技術。
無線電裝置出廠就裝配上了,各種儀表一應俱全,剛剛突破的特種玻璃製造技術最大化減少了駕駛艙蓋上的框架,極大提升了駕駛員能觀察到的視野。
來自荷屬東印度與英屬東印度的橡膠被製成了寶貴的自封油箱,讓飛行員與戰機多了一份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