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蓋莫能及也。又卷下雲:
失節事大,人人當知,但以勸愚夫婦,必令免於死亡,然後可驅而
之善。宋人每以極至詣責婦人小子,故所行多齟齬。
這意思本來也很平凡,孟子曾說過:&ldo;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
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
禮義哉。&rdo;不過後來道學家早就沒有這種話了,他們滿嘴&ldo;仁義禮智&rdo;,卻
不知道人之不能不衣食,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他們的知識與情感真是要在說
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之下了。宋人有名的教條之一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句話不能算錯,但可惜他們不知道,須得平常肚皮飽,這才曉得失節事大,
有時肯餓死。若是一直餓著,那就覺得還是有飯吃第一要緊了。向來提倡道
學的人大抵全是宋人嫡系的道學家,明白事理如潘少白者可以說是絕少,曰
不可及,蓋非誣也。捲上有一條系答牛都諫論《實政錄》者,關於用民力有
雲:
&ldo;農民小販工匠十日內費一日工,則一年即缺半月之用。&rdo;此亦明通之
見,與閉了眼睛亂說者不同。文集中也有些好的意思。可以抄錄一二,其單
有文詞之美者姑從略,《至彭水復友人書》勸阻文人之從軍,是一篇很有意
義的文字,其中有云:
故武夫厭於鎧胄,而儒生詩歌樂言從戎,實不過身處幕幄,杯旁掀
髯狂歌自豪,一種意氣為之耳。果令枕戈臥雪,裹傷負糧,與士卒伍,
前有白刃,後有嚴威,未有不慘然神沮者矣。前有杜某者,言王三
槐負隅時,或奮然思作諭誘之策,聞老林一帶刀槊植地望之無尾,駭不
敢議。夫一圍之頸,尺刃足以斮之,刀槊叢植亦何事,彼豈冀賊無寸鐵
而思往哉。
《答人問仙術書》雲:
凡其所事,核之此生皆一息無可旁委,自少至老一日失事則謂之不
盡命,安有暇日以求其外?其有暇日以習異說者,皆未盡生理者也。百
物受質,無久住之理,亦無長凝不運之氣,故生死非有二義,使其果有
一人生不復死,是即天地之乖氣。
這兩節都說是很有意思,前者揭穿那些戎馬書生的醜態,深足為今人之
鑑戒。我曾說過,中國要好,須得文人不談武,武人不談文,這比嶽鵬舉的
不愛錢不惜死恐怕更是要緊。後者不信神仙,似亦是儒者常事,孔子所云未
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都是例項,但在讀書人兼做道士的後世這
就很難說了,潘君還能說沒有長生不老的事,此亦是不可及之一也。大抵潘
少白本是山人者流,使其生在明末清初,其才情亦足以寫《閒情偶寄》,若
乾隆時亦可著《隨園詩話》吧,不幸而生在道光時,非考據或義理無由自見,
遂以道學做清客,然而才氣亦不能盡掩,故有時透露出來,此在純偽道學立
場上未免是毛病,我們則以為其可取即在於此,有如阮芸臺記婦人變豬,後
足猶存弓樣耳。此謔殊可悔,但操刀必割,住手為難,悔而仍存之,謔庵亦
有先例。得罪道學家原所不計,南野翁亦解人,當不計較也。(二十五年十
二月五日,於北平)
[附記]潘少白文中多言姚鏡塘,極致傾倒,卷四有《水月庵記》、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