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8頁

童看了或者會吸收這種錯誤觀念,以為那些貴婦人真是這麼了不得的皮薄的。&rdo;

&ldo;《小伊達的花》算是比較的沒有弊害,但是可惜,這裡邊也沒有道德教訓!&rdo;

那位先生於是在末尾勸這有才能的著者要記住他的崇高的職務,勿再這樣浪費他的

光陰。

第二個批評差不多也是同樣的口調,但是著力說明這樣用口語寫文章之無謂,因為

這總該把難懂一點的東西去給兒童,那麼他們會努力去想懂得。這才是兒童們所尊重的。

否則就會使得他們有機會自尊起來,隨意批評事情,這於兒童是極有害的事。他勸安徒生

不要這樣的弄下去,但是那批評家摩耳貝克剛才印行了一本故事集,這是文章作法的模

範,而且也指示出教訓來,這就是在童話裡也還該有的。

一世紀後蘇維埃政府阻止學校裡讀童話,理由是說童話頌揚王子與公

主。

在一百年前,這樣子的批評其實是不足怪的。可怪的只是有安徒生這種

天才,突然地寫出破天荒的小故事,把世人嚇一跳,然而安徒生自己卻也並

不知道。他被人家這麼教訓了之後,也就想回過去做他的小說,這些&ldo;勞什

子&rdo;放棄了本來並不覺得可惜。大家知道歐洲的兒童發見始於盧梭,不過實

在那隻可算是一半,等到美國史丹來霍耳博士的兒童研究開始,這才整個完

成了。十八世紀在文學上本是一個常識教訓的時代,受了盧梭影響的兒童教

育實在也是同一色彩,給兒童看的書裡非有教訓不可,這正是當然的道理。

舉一個極端的例,我在《縊女圖考釋》中引用法國戴恩的話,說王政復古時

的英國人將克林威耳等人的死體掛在絞架上,大家去看,我加以解說道:

但是這種景象也有人並不以為可嫌惡,因為這有道德的作用,十八世紀時有些作家

都如此想,有兒童文學的作者如謝五德太太(rs射rwood)便很利用絞架為教科。哲木

斯在《昨日之兒童的書》(一九三三年)引論中說,他們誠實的相信,惡人的公平而且可

怕的果報之恐嚇,應該與棍子和藥碗天天給孩子們服用,這在現代兒童心理學的泰斗聽了

是會很感到不安的。這恐怕是實在的,但在那時卻都深信絞架的價值,所以也不見得一定

會錯。現在且舉出謝五德太太所著的《費厄卻耳特家》為例,兩個小孩打架,費厄卻耳特

先生想起氣是殺人媒的話,便帶領他們到一個地方去,到來看時原來是一座絞架。&ldo;架上

用了鐵索掛著一個男子的身體,這還沒有落成碎片,雖然已經掛在那裡有好幾年了。那身

體穿了一件藍衫,一塊絲巾圍著脖子,穿鞋著襪,衣服一切都還完全無缺,但是那屍體的

臉是那麼駭人,孩子們一看都不敢看。&rdo;這是一個殺人的兇手,絞死了示眾,直到跌落成

為碎片而止。費厄卻耳特先生講述他的故事,一陣風吹來搖動絞架上的死人,鎖索悉索作

響,孩子們嚇得要死,費厄卻耳特先生還要繼續講這故事,於是圓滿結局,兩個小孩跪下

禱告,請求改心。

這樣看來,安徒生的做法確是違反文學正宗的定律的了。可是正宗派雖

反對,而兒童卻是喜歡聽。浪漫主義起來,獨創的美的作品被重視了,兒童

學成立,童話的認識更明確了,於是出現了新的看法,正宗的批評家反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