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種是,和前一種細胞有相反的興奮——抑制模式,抑制的中央區和興奮的周圍區域。
刺激對比可以引起神經節細胞的最大興奮。
休貝爾(David Hubel)和威塞爾(Torsten Wiesel)對視皮層細胞感受野研究,發現細胞的組織方式,即對最可能引起他們放電的視覺細胞是有比較嚴格的限制的,如一種皮層細胞稱簡單細胞,對它們“偏好”朝向的小棒有最強的反應;複雜細胞也有偏好,但小棒必須運動。超複雜細胞要求運動的小棒有特定的長度或者特定的運動角度。
人們對世界的知覺經常是外部資訊(進入眼睛中的光波)和競爭資訊的內部資源,兩者的聯合表徵。
三、 聽覺
1、物理聲音
頻率是指在給定時間內波的週期迴圈次數。振幅是指專用波強度的物理特性。
2、聲音的心理維度
(1)音高
音高(pitch)是指聲音的高低,是由聲音的頻率決定的;敏感的純音範圍是從20赫茲的低頻到2000赫茲的高頻。
在頻率很低的時候,頻率只要增加一點點,就能引起音高的顯著增高。在頻率較高時,你需要將頻率提高很多才能夠感覺到音高的差異。
(2)響度
響度(loudness)或者物理強度是由振幅決定的;振幅大的聲波會給人大聲的感覺。
(3)音色
聲音的音色(timbre)反映了複雜聲波的成分。
純音只有一個頻率和振幅。
在複雜音調中,聽到的聲音的最低頻率被稱為基音,較高的頻率被稱為泛音或者和絃,它們是基音的簡單倍數。
噪音是沒有清晰的和基因頻率與泛音的簡單結構,噪音包含互相之間沒有系統關係的多種頻率,因為沒有基音所以感覺不到音調。
3、聽覺的生理基礎
(1) 聽覺系統
聲音的四個基本能量的轉換:
* 空氣中的聲波必須在耳蝸中的轉換為流動波;
* 然後流動波導致基底膜的機械振動;
* 這些振動必須轉換成電脈衝;
* 電脈衝必須傳入聽皮層。
耳蝸(cochlea)是充滿液體的螺旋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位於中央並貫穿始終。當鐙骨振動位於耳蝸底部的卵圓窗時,耳蝸中的液體使得基膜以波浪的方式運動。(稱海浪波)
基底膜的波浪形運動使得與基底膜相連的毛細胞彎曲。當毛細胞彎曲時,它們刺激神經末梢,將基底膜的物理振動轉換為神經活動。
神經衝動透過聽神經(auditory nerve)的纖維束離開耳蝸。這些神經纖維與腦幹的耳蝸核相遇。
從一隻耳朵來的刺激傳遞到兩側的大腦。
傳導性耳聾,是由於空氣振動傳導到耳蝸時出現問題而引起的。
神經性耳聾,是耳中產生神經衝動或傳導到聽皮層的一種神經機制的損傷。
(2)音調知覺理論
地點說(place theory)赫爾姆霍茲於1800年提出。貝克西修正。
不同的頻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產生它們最大的運動。對高頻率的音調來說,聲波產生的最大運動區域位於耳蝸底部,也就是卵圓窗和正圓窗所在的位置。低頻率的音調來說,最大運動區域在相反的一端。音調的知覺取決於基底膜上發生最大刺激的具體位置。
頻率說(frequency theory),透過基底膜振動的頻率來解釋音調。基底膜的震動將引起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