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讓她看他烹茶不成?
“今日在宮中遇見了今上,看那神色,似有煩心之事。”如怡見靜影為銘王更了衣,便上前為銘王繫腰帶。平日梳洗沐浴更衣之事皆由靜影沉璧二人服侍,如怡有時雖也服侍,卻是極少。銘王揮了揮手,下人們便停了手中動作退到了屋外。
“大延已派使臣進京,商議納貢之事。”銘王看著如怡手上動作嫻熟,慢慢說道,“朝中大臣為是否將攻下的三十七座城池歸還大延意見不一。有朝臣啟奏,既是那大延有心議和,我大曆歸還他國城池也不是不可,到時讓其每年多納些貢便是,況那三十七座城池,當地民風彪悍,怕是不好管治。
反對之人則道我大曆一向睦鄰友邦,七百年來何曾受過如此挑釁。大延狼子野心,欺人太甚,背信棄義,我朝如今正勢如破竹,糧餉充足,未繼續攻打滅了他國,願受其降已是仁至義盡。”大曆至今上已傳了十七位君主,崇明皇帝乃大曆第十一位皇帝,年少外遊至大延時遇險,幸得大延太子救其命,至崇明皇帝登位,大延太子來賀,二人方知對方身份。時大延勢弱,崇明皇帝當著朝臣來使許諾:日後我大曆與大延睦鄰友邦,不取大延一城一池。大延太子曰:同也!此事只載於《天子言行錄》,卻未立書信和約為證。古人重信,君子尤甚。兩國竟是靠著兩位國君口頭一諾安享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
“今上煩憂卻不在此,你可知主張歸還城池者是誰?乃左相崔昭。左相乃今上兒時少傅,先皇未下立太子詔前,今上屢遭毒害,六歲那年元宵節,宮裡眾人忙碌,到處一派喜氣,突有刺客拔劍欲置今上於死地,眾人皆未防備。當時今上身邊只有崔昭與一名侍衛,奈何刺客三人武功實在了得,情急之下崔昭為今上擋了兩刀。事後今上對其更是感念,許了其榮華富貴,後來還冊封其女為妃,便是如今的崔貴妃。今日左相在殿上為大延周旋,所說理由本就牽強,朝臣中附和者竟也近半,卻不知今上手中早已有其通敵之證據。今上大怒,當堂將他與一眾黨羽拿了下來。”
如怡聽了唏噓,左相一職在官員中可謂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崔榮在此位上十幾年,朝中根基甚深,拉幫結派定是必然,人於高位久了,有時容易生出那非分之想。如那木偶人般,忘了自己能在戲臺上歡暢演繹人生全乃幕後提線人之故,竟妄想掙脫那線的牽制。在這時代,從來官場上無論如何爭鬥,除了皇家子弟,異性之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敢謀權篡位取而代之的,便是最有野心之人往往也只是架空皇上權力把持朝政而已,改朝換代自個當皇帝卻是萬萬不敢的,只因他們認為只有皇家之人方是真龍天子,至於這龍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那又另當別論了。這左相為人素有口碑,他一生最大的抱負便是能在有生之年為大曆一統這天下,奈何今上在此事上並無多大志趣,他才會鋌而走險意圖透過與大延聯手來奪得這朝堂上的主事權。
第 29 章 。。。
“如今都快到用膳的時辰了,怎麼又過來了,既是如此便在這吃吧。”銘王太妃看著銘王夫妻二人,笑著道,命人將他們的飯擺在了她的屋裡。
“才聽太醫說母妃今日午後身上不適,是媳婦的疏忽,竟未曾察覺。”如怡道。
“不過是些疲乏罷了。我素日懶於走動,自前幾年的那場大病險些要了我的命後,每年這個時候便常感疲乏,藥郎中也說了,不礙事的。”太妃不在意地道。如怡聽她說來,才記起自己及笄那年年末銘王曾向自己討要紫芝說是家中母親病危需要藥引。成親後卻一點不見銘王太妃有何病弱之兆,故也一直未曾問起。
“既是如此,不如就讓初雲、流水二人回您屋裡伺候吧,如此兒子也好安心些。”銘王道。
銘王太妃聽了知曉銘王這是要把人給她遣回來,這二人本是要給銘王做妾的,想著如今二人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