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時候直指日本,而這次大會是鐵了心要將此問題做一個瞭解,否則中國民眾不服,對列強們而言誰都得不到好處。
中方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等向大會提出了和巴黎和會無異的要求,廢除二十一條、取消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等等,然施肇基向大會發出了一個特別的訊息,那就是“要求尊重並遵守中國領土之完整及政治與行政之獨立、贊同美國要求的中國實行門戶開發政策”,一番討論爭執之後,英法逼迫日本讓步、中國做出一定妥協,大會中的中國問題算是得以解決,大會很快重啟限制海軍軍備問題討論,經過各方努力和相互妥協,大會就該問題終於達成一致。
1922年11月5日,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問題達成統一意見並簽訂條約,通稱為《五國海軍條約》的1932年到期的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其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為美英為5,而日本為3,義大利和法國皆為1。75。航空母艦的總噸位比例與此類似,美英比例相同,持有13。5的比例數,而日本只有8。1,義大利和法國都只有6。6的配額。
在美國的壓力下,曾今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只得屈從,被迫承認美國與英國海軍實力的平等地位。當然,美、英同時也達到了限制日本海軍力量的目的,作為對日本的讓步,美、英、日都同意要維持太平洋西部區域海軍基地現狀。即英、美不會也不能在這個區域建設新的海軍基地。所謂的限制各國海軍軍備條約的達成,其實是為下一次的海軍軍備競賽做了鋪墊,然在一定時間裡,這個條約促使了世界各國海軍走向了近二十年無戰事的假期,有人調侃稱之為——“海軍假日”。
11月6日,大會就中國問題簽訂了《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簡稱九國公約的它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給予中國完全無阻礙之機會,以發展並維持一有力的鞏固之政府,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實質上是要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當然,中國方面關於取消治外法權、撤退外**警、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勢力範圍、廢止“二十一條”等方面的希望和提議都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反而因為仰仗於英美兩國幫助,同意列強所提出的機會均等、門戶開放的原則,不僅未能真正消除帝國主義加諸中國主權的各項限制,使中國由日本獨佔變為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當然,迫使了日本軍方退出山東、交還膠州灣,雖然中國將支付鉅額贖金用於膠濟鐵路的贖買,並且日本並未失去鐵路的控制權,然這也算是一個弱國外交的一次小小勝利,即使代價沉重。;
“從華盛頓會議來看,世界各國列強並沒有放棄大炮鉅艦主義思想,然而他們在航母噸位問題上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對於人民軍海軍而言,最關注華盛頓會議議程的部分就是各國限制海軍軍備的重點在哪兒,會議上各國依舊將戰列艦作為主力艦艇看待,對於航空母艦也沒有偏見,很直觀明朗的告訴海軍,重視航空母艦或將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潮流。
1910年一名叫尤金·伊利的美國飛行員駕駛一架柯蒂斯雙翼飛機從美國海軍伯明翰號輕巡洋艦上成功起飛,這是一次偉大的嘗試。然後,經過精心準備後,他於次年1月18日成功架機降落於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上,該艦艇上為其配置了一個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質改裝滑降臺,由此他成為第一個在停泊船隻上起飛降落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