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對話,若有所思:“有教無類啊,連販夫走卒,也踴躍讀書,這般景象,自古以來,皆未曾有過!”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讀書,是為了做官。所以,讀書種子總是很少,販夫走卒們讀書,被被歧視為不自量力!讀書是儒家子弟,有聰明才智的人讀的,泥腿子也讀書,真是有辱斯文!這種歧視,深埋在儒家社會的根子裡面……
讀書的是統治階級,或者有望成為統治階級的種子選手!沒有希望做官的,一般都希望其不要妄想讀書,不要去胡思亂想。所謂是“愚民”,其實就是,不鼓勵全民讀書,不鼓勵普通百姓發表書面文字。文字成為了統治者與底層人不可逾越的鴻溝。
全民教育。在古代並不利於統治,所以不提倡。
而近現代化特徵,除了工廠、機器、軍隊之外,更多表現在文化教育等等軟實力。比如,人均識字率必須是非常高,至少達到50%人口能夠讀書識字,才算踏入近現代化社會的門檻。之所以重視教育,因為教育是近代化各行各業的基礎——軍隊、官府、企業、科研、工程、金融、外語翻譯,各門類的發展,起始於教育。
近現代列國崛起進城歸納總結。儘管各國崛起時國情不同、策略有異,但是重視教育卻是殊途同歸。
英國、法國在工業革命之前,是歐洲教育學術最發達的地區。美國還未成立之前,殖民地教育體系,已經和英國本土差不多。甚至已經建立了大學。19世紀,普魯士虐法國,識字率提升為歐洲最高。日本近代明治維新,擊敗清帝**隊,獲得2億兩賠款,除了償還戰爭貸款外,很多是用於建立陸軍小學、技工小學之類的教育體系。蘇聯帝國的崛起,也是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瘋狂的全民教育,蘇聯人素質有多高?——很普通的基層工人之間談生產問題。也使用微積分。這也是蘇聯人,曾經屢創科技奇蹟的基礎。
天津特區的治理建設中,對於青少年普及五年義務教育,而對年紀大了的成年人則是採取掃盲班教育。
新式教育培養的人才,綜合素質更高。未來更具備發展空間。掃盲班的指標較為簡單,簡單識字脫離文盲即可。
根據,8月份天津人口統計,各地政府登記在冊的常住人口。達到三十一萬五千八百四十二人,這麼多人口中識字率已經達到了65%以上,這裡面大多數人口的識字率指標,是透過掃盲班來實現的。
掃盲教育的內容,主要有學會拼音、簡單數學、標點符號、《新軍字典》的使用、能夠讀寫300個漢字,並學會以字典為工具,輔助閱讀一般的報紙、書籍,既算是掃盲教育合格了。
事實上,漢語拼音、拼音檢索的《新軍字典》出現,也令掃盲教育的效率提升。學會了拼音和查字典,基本上已經能夠逐漸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標點符號的出現,更令讀書變得很簡單。
中國古代的讀書識字,除了初始階段記憶文字困難,必須有先生教導,很難自學。更令人苦悶的是,沒有標點符號,需要學生們按照教書先生們的巨逗停頓讀法。還有一些“之、乎、者、也”在文章中用的頻繁,也起到一定標點符號效果。但是,直接標註了標點符號,統一了巨逗的標準,既方面了閱讀理解,也避免了因為句逗問題產生的歧義。
特區的“拼音、標點、字典”式的教育,成果是卓著的。但是一些有識之士,向特區以外推廣,卻遭到了抵制。因為,私塾的教書先生認為,如果教育這麼簡單,那麼他們可能會失去飯碗。為了既得利益,傳統私塾是公開抵制這種高效率的新式教育,並提出讀書原本就是應該苦讀,要是容易讀了,就不思甚解,不能領悟聖人的微言大義。
義務小學裡面的師資力量,已經是非常稀缺了。而掃盲教育更是匱乏師資力量,所以政府掃盲工作,主要是靠鼓勵一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