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釋為一種記憶中的幻想。
* 它有以男性為中心的偏見,沒有考慮女性是如何的不同。
* 系統地探索無意識的概念,一些結果支援了弗洛伊德的總的概念。
* 一些對應激的應付方式可以歸結為一般意義上的防禦機制的範疇。
3、後弗洛伊德理論
後弗洛伊德主義者有以下改變:
* 他們更強調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防禦、自我的發展、意識思考過程和個人控制。
* 他們認為社會變數(文化、家庭和同伴)對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 他們較少強調性衝動或利比多的重要性。
* 他們認為人格發展不僅限於兒童,而是持續一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有生命都會被尋求辦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透過補償獲得勝任感,更多情況是過度補償而追求優越。人格就是圍繞著這種基本的奮鬥來建構;以克服基本的自卑感的特定方式為基礎建立生活風格。人格衝突不是源於人們之間的競爭,而是起因於外部環境壓力與內部奮鬥的矛盾。
凱倫?霍妮假設男性妒忌懷孕、母性、乳房,並且吸吮在男孩和男人的無意識當中是一種動機力量。這種“子宮妒忌”使男人低估女人,並透過無意識中創造性工作的衝動加以過度補償。霍妮比弗洛伊德更強調文化因素,更強調目前的人格結構。
卡爾?榮格(Carl Jung)整個民族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實,即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體無意識可以解釋你對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話、藝術形式和象徵的直覺性理解。原型(archetype)是特定經驗或人物的原始的象徵性表達。對於每一種原型,人們都有一種本能性的傾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去感受它、思考它或體驗它。
健康的、整合的人格為對立力量的平衡,這種在動態平衡中補償內部力量的人格觀點被稱為分析心理學(analytic psychology)。
他提出兩種同樣強大的無意識本能;個體的創造需要與和諧一致的整體需要。
三、人本主義理論
1、人本主義理論的特點
人本主義從個人、意識經驗與成長潛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強調自我實現的驅力。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指個體不斷努力開發自身才智與能力,實現個人潛能的傾向。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無條件的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透過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兒童感到儘管他們可能有錯誤和過失,但總是處於被愛與認可的氣氛之中,而這種愛與認可純粹發於自然,不是他們必須努力才可能爭取得來的。
霍妮堅信:人們的“真實自我”需要一個良性的環境氛圍,如:溫暖、別人的美好祝願、父母對子女“獨特個體”式的關愛等,才能得以實現。當缺乏這樣一個良性的環境氛圍時,兒童會產生基本焦慮,進而壓抑了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礙了有效人際關係的形成。
霍妮:人本主義治療的目標就是幫助個體獲得自我實現的快樂,加強其內部人性中的建設性力量,支援他們不斷走向自我實現。
卡爾?羅傑斯、亞伯拉罕?馬斯洛和凱倫?霍妮理論中一個共同而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們都強調自我實現與實現真實自我的過程。
人本主義的特點:
* 整體性是因為它從個體的整體人格來看待其分散的行為,個體並不應被看做僅僅是那些以不同方式影響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