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場的蛛絲馬跡中也能窺出端倪,從推理嫌疑人犯案過程中的行為心態來做另一種的“罪犯畫像”。他和導師將這種方法稱為“犯罪心理畫像”,並且在實際應用中協助警方破獲了一起綁架案、一起敲詐勒索案、兩起殺人案。在協助另一位警官邰偉破獲所謂的“吸血鬼連環殺人案”後,方木幾乎成為了C市公安局的“顧問”。
但是這樣一位如有神技的法理學在讀研究生,卻常在深夜獨自研究各種兇殺案例。他的電腦裡存著各種恐怖的現場資料,自兩年前從某次大災難中倖存下來後時常遭受噩夢的侵襲,以致於非要軍刀如影相隨才能安睡。為什麼?獲得幫助的公安局警官與副局長對方木青睞有加,局長卻勒令下屬不得再聯絡他。又是為什麼?“吸血鬼”案非但不是個結束,反倒成為了接下來一系列兇案發生的預兆——不僅方木,C市的警力和J大的師生似乎都被看不見的力量捲進了一個旋渦,噩夢不僅僅籠罩在方木心頭,還將魔爪伸到了他的身邊……
當看到主角被迫與連環命案背後的兇手比拼著破案能力,與時間賽跑拯救同窗的生命,一股寒意已經不知不覺浸透我的胸膛——直到線索被層層抽絲剝繭,方木的過去和夢魘、幕後黑手統統呼之欲出,兩方面臨著最後對決——數人的性命都系在了方木一個人的身上,他能不能承受愈加沉重的精神負擔?勘比神技的“犯罪心理畫像”,究竟是破案利器還是雙刃劍?每個疑問都讓我欲罷不能。
最終一口氣看飽了之後,合上書本,在心裡大呼一聲:“過癮!”再抬頭看已是凌晨3點。看懸疑看心理犯罪,合當如此;寫懸疑寫心理犯罪,更當如此!好的驚悚懸疑作品定不能氣氛寡淡或是情節荒謬,倘若某天再有文友鄙視我要求過高,我也依舊不會鬆口——也不是隻有外國大片名家才能夠將兩樣做到且讓讀者高呼“爽之”——讓故事裡的懸念抓住讀者的胃,讓人捧著書看到“不覺已破曉”,曾讓我有這樣體驗的書並不多。而夠精彩的懸疑小說才能讓讀者心甘情願往作者筆下的“圈套”裡鑽,假使常有好文,如《心理罪》一般。
一幅嚴謹而專業的畫像
文/快刀
《心理罪》是一部十分優秀的小說。
《心理罪》可以看作是雷米的第一部小說《第七個讀者》的續集,在閱讀《心理罪》之前,我專門先讀了《第七個讀者》。《第七個讀者》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說,但之後的《心理罪》一書,毫無疑問地有了巨大的超越。
J大在讀的犯罪學研究生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學畫像協助警方破獲幾起案件之後,在他就讀的校園裡卻接連發生了命案。在調查過程中,方木逐漸發現,這些命案的手法均是模仿國外著名的連環殺人案件,更為可怕的是,兇手毫不掩飾自己向方木挑戰的意圖。方木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邊用犯罪心理學為兇手畫著像,一邊抽絲剝繭地艱苦調查,最後終於讓真兇伏誅。
《心理罪》中有著極其豐富和專業的刑偵及犯罪學、心理學知識,這和雷米本身的職業有關係。也正因為這點,《心理罪》一書中的情節發展乃至於細節描繪,十分嚴謹而且詳實,這使得《心理罪》一書超越了大多數靠想象力寫出來的的恐怖懸疑類作品。
在創作一部小說時,人物的塑造是最難以駕馭和把握的,也是最考驗作者寫作功底的。而《心理罪》裡除了專業知識豐富這個看點以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亮點,方木、喬教授、孫普、邰偉,甚至僅僅是配角的孟凡哲、馬凱,都會在閱讀過程中栩栩如生地躍然眼前。換句話說,作者用文字為自己筆下的人物成功地畫了像。
在小說中,當主人公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學畫像協助警方破案之後,他的導師喬教授對他說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好的犯罪學研究者,要對自己的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