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
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
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手足十二經脈。合於三陰三陽。三陰三陽。天之六氣也。營運於地之外。臟腑雌雄相合。地之五行也。內居於天之中。本篇論三陰三陽之經氣。從四方而內榮於臟腑。應天氣之貫乎地中。此復論三陽之脈。循序而上於頸項。應陽氣之出於地外。
任督二脈。並出於腎。主通先天之陰陽。手太陰心主。並出於中焦。主行後天之氣血。陰陽血氣。
又從下而上。中而外也。玉師曰。經脈應地之經水。上通於天。故有天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天府、天池、及風府之名。
刺上關者。 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音區)
、大張口貌。欠、撮口出氣也。上關即客主人穴。系足少陽經。刺上關者。必開口有空。
故不能欠。下關足陽明經穴。必合口乃得之。故刺下關者。欠不能 。犢鼻系足陽明胃經穴。
必屈足以取之。故屈不能伸。兩關係手厥陰經之內關。必伸手以取之。故伸不能屈。夫口者。元氣出入之門戶。手足者。陰陽之上下也。 欠者。應開闔之變。屈伸者。應往來之不窮。孔子曰。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輸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輸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髮際陰。
前節論三陽之經氣。從下而上。此復論從上而下。所謂陽氣者。上行極而下也。動輸篇曰。
足之陽明。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 。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陽明之氣。從下而上。至於腦。復從上而下。合陽明之經。
從人迎而下於膺胸之輸。而三陽之氣。亦復循次而在其輸外。此陽氣之上下。以應天氣之升降也。
尺動脈在五里。五輸之禁也。
此論臟腑之陰陽血氣。循手太陰陽明之經。從內而外。外而內。往來逆順之不息也。尺動脈。
手太陰之兩脈口。五里。手陽明之經穴。在肘上三寸。五輸。五臟之井滎輸經合也。夫五臟之血氣。
行於脈中者。變見於手太陰之兩脈口。五臟之氣血。從經別而行於脈外者。循手陽明。變見於尺膚。手太陰脈中之血氣。從指腕而行於肘臂。手陽明脈外之氣血。從臂肘而行於尺膚。往來逆順於面板經脈之外內。蓋手太陰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手陽明乃其腑也。腑為陽。故行氣血於脈外。
髒為陰。主行血氣於脈中。充於周身面板經脈之血氣。往來逆順之不息者。從手太陰陽明始也。
是以迎之五里。中道而止。若五往而取之。則五輸之血氣皆絕。故曰尺動脈在五里。五輸之禁也。
謂尺中所動之氣血。從五里之脈外而來者也。上節論陽氣之上下。以應天氣之升降。此論血氣之出入。以應天地之精水。布雲氣於天下。復通貫於地中。(按面板之氣血從手足之指井溜注於脈中而合於肘膝間故曰尺動脈在五里五輸之禁也)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三焦者。
中瀆之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