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虛實。因天氣之盛衰。而四時之風露。又有和厲之異氣。故聖人曰。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庶邪勿能害也。
卷九
大惑論第八十
屬性: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餘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不相得。故曰惑也。
清冷之臺。東苑之臺名也。惑眩亂也。精、精明也。窠、藏也。眼者。瞳子黑白之總名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之精也。筋之精為黑眼。肝之精也。血之精為絡。心之精也。窠氣之精。為白眼。肺之精也。約束者。目之上下綱。肌肉之睛為約束。脾之精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心主包絡之精也。包絡之精。與脈併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是諸脈皆上繫於目。會於腦。出於項。此脈系從下而上。從前而後也。若邪中於項。則隨眼系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比、周密也。邪其精。其精為邪所中。則不相比密。而精散矣。精散則視歧而見。兩物矣。夫心藏神。腎藏志。肝藏魂。肺藏魄。
脾藏意。此五臟所藏之神志也。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相合。傳於目而為睛明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心之榮也。故目乃心之使。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亂而不轉。則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黃帝曰。餘疑其然。餘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聞者為迷。
甚者為惑。
夫火之精為神。水之精為精。精上傳於神。共湊於目而為精明。若神感於精。則精氣亂而為惑矣。
蓋精明者。從下而上。從前而後也。是以上文論從後而逆於前。此論上而感於下。皆反逆而為惑也。
心有所喜者。喜之東苑而上清冷之臺也。神乃火之精。而惡清冷。故神有所惡。卒然相感者。神志相感也。神乃清冷而有所感。則神反下交於陰矣。神氣下交。則精氣亂矣。精氣亂。則視誤而為惑矣。
候神移於上。而後乃復也。夫腎藏志而開竅於耳。是故志不上交於神則迷。甚則神反下交於志則惑也。按此章總結九針之道。貴在得神。能存乎精氣神者。可無惑於天下。故帝設此問。而伯論其精氣神焉。寶命全形論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曰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八正神明論曰。神乎神。耳不聞。
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離合真邪論曰。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蓋治針之要。貴在診視審察。存神定志。適其常變。萬舉萬全。可傳於後世。令終而不滅。至於修身養生。治國治民。總在調養精氣神三者。是以內經素問。首論上古天真。末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