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主歲。六氣主時。五臟內合六腑。六腑外應六氣。陰陽相合。外內交通。故本篇首定四時。末論臟腑陰陽血氣。乃人與天地相參。陰陽離合之大道也。
卷三
五邪第二十
屬性:邪在肺。則病面板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此承上章復論邪在五臟而病於外也。夫六腑之應於皮肉筋骨者。臟腑雌雄之相合也。五臟之外應者。陰陽之氣。皆有出有入也。肺主皮毛。故邪在肺。則病面板痛。寒熱者。皮寒熱也。蓋髒為陰。面板為陽。表裡之氣。外內相乘。故為寒為熱也。上氣喘者。肺氣逆也。汗出者。毛腠疏也。
咳動肩背者。咳急息肩。肺俞之在肩背也。膺中外俞。肺脈所出之中府雲門處。背三節五臟之旁。
乃肺俞旁之魄戶也。缺盆中者。手陽明經之扶突。蓋從腑以越陰髒之邪。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肝脈循於兩脅。故邪在肝。則脅中痛。兩陰交盡。是為厥陰。病則不能生陽。故為寒中。蓋邪在肝。脅中痛。乃病經髒之有形。寒中。病厥陰之氣也。內、脈內也。行善掣節者。行則掣節而痛。
此惡血留於脈內。脈度循於骨節也。時腳腫者。厥陰之經氣下逆也。當取足厥陰肝經之行間。以引脅下之痛。補足陽明之三里。以溫寒中。取血脈以散在內之惡血。耳間青脈。乃少陽之絡。循於耳之前後。入耳中。蓋亦從腑陽以去其掣節。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
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裡。
脾胃主肌肉。故邪在脾胃則肌肉痛。脾乃陰中之至陰。胃為陽熱之腑。故陽明從中見太陰之化。
則陰陽和平。雌雄相應。若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而消谷善飢。若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而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者。邪病之有餘。俱不足者。正氣之不足。皆當調之三里而補瀉之。
亦從腑而和髒也。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在外者。筋骨為陰。病在陰者。名曰痺陰。痺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腹脹者。髒寒生滿病也。腰者。腎之府也。腎開竅於二陰。大便難者。腎氣不化也。肩背頸項痛。時眩者。髒病而及於腑也。故當取足少陰之湧泉。足太陽之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邪在心。邪薄於心之分也。喜為心志。心氣病則虛。故喜悲。神氣傷。故時眩僕。視有餘不足。
而調其輸也。按皮脈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邪在心而不病脈者。手厥陰心主包絡主脈也。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勿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傷心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本輸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故邪在心。邪在於包絡。心之分也。視有餘不足而調之者。因心氣之虛實。而調之也。此邪薄於心之分。以致心氣之有餘不足。邪不在心。
故不外應於脈。
沈亮宸曰。邪幹髒則死。非獨傷於心也。曰邪在肺。邪在肝者。邪薄於五髒之分。病髒氣而不傷其髒真。故首言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蓋五臟之旁。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