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兄弟忐忑不安,要是後者,他們只能選擇戰死,到最後還是不得不失去青海。於是很快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前往塞北地區打探情況,終於在孫殿英的部隊還沒有進青海之前,他們的特使回來了,很顯然他帶回了塞北的態度,這態度是喜人的,因為特使帶回來的是十萬只步槍和三百門大炮。
但是塞北想問馬家軍一句話,那就是打算怎麼對待孫殿英。
馬步芳讓人回電,他們進了青海就出不去了。
塞北對此很滿意,孫殿英的名聲可不好,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卻一直逍遙在民國的舞臺上,但想他死的人多了。尤其是現在,雖然蔣價石給了他青海屯墾使的職位,其實也不過是為了把這個燙手山芋趕出自己的地盤。之所以蔣價石不肯直接幹掉他,原因很簡單,他是蔣價石收買過來的,在中原大戰中的最後時刻,蔣價石沒有能力在戰鬥了,只能選擇銀彈攻勢。對方既然已經表示臣服了,在這個時代,還趕盡殺絕,以後誰敢跟你混呢。
所以一面蔣價石給了他青海屯墾使的名義,但是另一方面卻暗示馬家軍如果跟孫殿英動手,中央絕對不會反對。這給了馬家軍膽子,加上塞北軍的支援,跟孫殿英的戰爭已經註定打響了。
九月中旬,孫殿英的部隊在塞北軍騎兵部隊和空軍的監視下,戰戰兢兢的出了塞北控制區,到達了青海地域。
迎接他們的不是青海當局的歡迎,而是無地不在的小股部隊騷擾。
還沒正面衝突,孫殿英的部隊就已經非常疲憊了,好容易到了西寧,他們看到了嚴陣以待的馬家軍,嚴整的陣地上大炮機槍齊備,孫殿英算是明白了,沒有一場惡仗,在青海當土皇帝的美夢是無法實現了。
孫殿英此前想過馬家軍會反抗,但是他沒有在意,他有八萬大軍,而馬家軍最多不超過三萬。至於後備也不用考慮,青海只有兩百萬人,加上又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能養活三萬軍隊已經是窮兵黷武了。
但是孫殿英忽略了一個問題,青海是高原,他的部隊剛剛從中原到這裡,是難以適應的。高原氣候的恐怖塞北軍是知道的,否則恐怕塞北軍早就進青海了,還能容許自己跟前有這麼一個獨立勢力。當年趙書禮想要發展西北經濟,採納了甘肅省長的意見,先大力發展交通。為了青海高原上的牧業資源,打算修建一條蘭。州到西寧的公路,馬家兄弟表示願意修築,向塞北要了一大筆經費自給修築。當時馬家兄弟強徵了數萬青海百姓,這些人可都是長期生活在高原的,可是沉重的勞動,加上馬家軍苛刻的待遇,路還沒修成,相當多的人已經是七竅流血一命嗚呼了。
連當地的回藏人的都是如此,更不用說剛剛來這裡的河南人了,加上這個時代人的營養普遍不良,第一天還沒發動攻擊的時候,已經有人因為緊張的氣氛壓抑而出現了氣短胸悶的感覺。這樣的情況,孫殿英毫不自知,仍然強令攻擊。結果損失慘重,第一天就傷亡了八千人。孫殿英知道西寧是不可能短時間拿下了,本想緩緩,命令撤退。
但是這一撤退他再也沒有前進的機會了,馬家軍騎兵集團出動,一下子衝散了孫殿英的部隊。接著騎兵分散成一個個馬隊,四處追殺,最終八萬人能活著出青海的只有千把人,再然後被塞北軍收編。戰爭中,孫殿英失蹤,從此消失於中國的舞臺。
這場戰爭被稱為拒孫戰爭,因為規模小時間短,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遠對於這戰爭也不怎麼感興趣,他只想解決掉孫殿英這個難題而已,他最緊要的是抓緊時間拉攏親信。可是這時候一直支援他的日本人也給他出了難題,而且這難題比蔣價石給他出的還大。
日本人在東北又鬧事了,他們駐紮在瀋陽的部隊跟東北軍發生了衝突。日本人又一次擴大規模,又一個九一八恐怕又要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