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夷們退守的雞籠山,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進攻地方。
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海。
島嶼、港灣、山陵兼具,雖有雞籠港讓張的大軍很輕鬆的從海上過來。但這裡只有沿海一帶有少量平地,其餘皆為坡地,山地。
雞籠港不遠就是雞籠山,那裡原本是本地雞籠社部落的地盤。現在大量山夷,就守在雞籠山上。
張的大軍登陸雞籠港後,開始在港口附近建立碼頭和營地。
山夷雖眾,卻不敢與唐軍在平地決戰,他們退守山上。
“山夷佔據山上,易守難攻。”一名經驗豐富的張家騎士向這位少主人稟報。
張卻不為所動。
“雞籠山並不高,坡雖陡,可別忘記我們之間的裝備差距,還有訓練的差距。”
在這樣的地形做戰,騎兵基本上沒有什麼用處。但他的麾下,也還有山夷協從軍的山地步兵,這些可也是山夷出身,打著赤腳都能在山下追逐野豬鹿群,在效力張家後,得到張家的全方面訓練,並裝備了更優質的軍械後,現在是如虎添翼。
更別說,他麾下還有精銳的步兵,那都是有鐵甲大盾的精銳步兵,不說一兵抵十夷,抵個五夷肯定有餘。
另外他麾下還有大量的民兵。
這些民兵們裝備的倒比較簡陋,可他們卻有一項很厲害的裝備,火槍。火槍這個東西,自發明以來,由於有著諸多限制,比如射程短射速慢,製造費用較高,受天氣影響較大等原因,一直沒有成為主流裝備。
但張超卻用火器來裝備領地內的民兵。
蓋因民兵訓練時間短,不如正規兵那麼訓練有素,能夠精通弓弩或者刀盾長矛,格鬥技藝也無法與戰兵相比。民兵每年訓練時間有限,而且身體素質等肯定多有不如。
讓他們裝備火槍,靠密集的火槍打擊,在關鍵時候也能發揮不少作用。畢竟民兵本來在軍中,也只是擔任二線任務。
但哪怕火槍射程再短,他也是遠端兵種啊。
特別是對付山夷這種既缺乏遠端兵,又缺乏鎧甲的土著,那卻是能發揮很大作用。
“讓協從第一二旅,自兩翼進攻,由領地護衛旅第一步兵團正面推進。”
身為軍神之子,張年紀雖輕,可用兵的知識卻絕不差。
對付這些山夷,簡單的很,保持陣形,接近,然後利用鎧甲、盾牌的堅固守住陣形,用弓箭、火槍打擊收割對方。
必要的時候,若硬那些堡寨,直接用炮和弩摧毀。
九頭蛇第一步兵團,全都配備有鐵甲,雖非重步兵,可也絕非山夷能破的了的。
第一排全都提著一面面方形大盾,後面兩排長矛兵。然後又是一排盾兵,又是兩排長矛兵。
如此三層之後,是弓弩手。
這是一支能擋能攻的步兵精銳,除非是遇上那些輕裝弓騎,否則他們在這裡是無敵的。
沒有哪一個兵種是絕對無敵的,兵種互克。兵種搭配協同作戰,才是最強的。張牢記著父親的教導,在眼下,花費更高的騎兵,明顯就不如步兵好用。
戰鼓聲擂動,號角悠鳴。
那些連臉都被頭盔和麵罩包起來的張家步兵,只露出一雙眼睛。
他們目光堅定,步伐平穩。
在鼓點的節奏下,一步步的往前推進,保持著陣形的整齊。
每前進幾十步,還要停下來整理一下。
山上。
一群山夷給臉上塗著泥彩,披著鹿皮,有的頭上還戴頭牛角盔。他們手拿著五花八門的各式武器,看著壓上來的漢軍,一個個張大著嘴,發出大吼。
吼的震山響,可沒有一個張家士兵理踩。
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