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在此時,西門守將入報:唐高祖李淵任命李神通為山東道安撫大使,黃門侍郎崔幹為副使,節制山東各路兵馬,經略山東各地。將次即到聊城,望陛下早作打算。
宇文兄弟聞此,因於半醉半醒之間,腦筋大失靈光,故此四目相對,皆都呆傻。
鏡頭閃回,敘述李神通由來。
字幕:李神通本名李壽,字神通,隴西成紀人,唐太祖李虎之孫,海州刺史李亮長子,唐高祖李淵從弟,少時輕財尚義。
李淵在太原起兵,隋官搜捕李淵同族,李神通便逃到鄠縣山區,與長安大俠史萬寶、河東人裴積、柳崇禮等人相交,起兵響應李淵。
時有西域胡商何潘仁,入司竹園為盜,擁有部眾數萬。李淵第三女平陽公主派家奴馬三寶勸說何潘仁,同去依附李神通,共舉大業。
李神通乃與平陽公主、何潘仁合兵一處,攻克鄠縣。李神通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命史萬寶為副總管,裴積為長史、柳崇禮為司馬,東城縣長令狐德棻為記室。
李淵渡河以攻長安,李神通、平陽公主、段綸各遣使迎接。李神通其後隨同李淵平定長安,任為宗正卿,掌管宮中宿衛兵馬。
閃回結束。武德二年正月,李神通既為山東道安撫大使,便引軍往聊城進攻宇文化及。先克魏縣,殺俘兩千餘,復乘勝包圍聊城。
閏二月,城中糧盡,宇文化及請求投降,李神通不許。副使崔幹問道:聊城城高池深,久攻不下,將軍何以不許其降?
李神通道:我大軍長期暴露在外,今宇文化及糧盡計窮,轉瞬即可勝之,何受其降,使前功盡棄耶?我當力戰攻下聊城,奪其財物以賞將士。若受其降,則以何賞賜三軍?
崔幹卻道:末將以為不然。今竇建德近在咫尺,一日便可抵達,若與宇文化及勾結,星夜來援,則我內外受敵,戰之必敗,將軍焉能貪圖財物,而不受其降哉?
李神通以為崔士忤逆自己,於是大怒,命將崔幹囚禁軍中,破城之後再行處置。
愈數日,宇文士及從濟北運糧而回,自東關小巷入城。宇文化及見糧草得以補充,於是放棄求降,又重新拼力抵抗。
李神通督率攻城,貝州刺史趙君德揮軍奮力先登,將要成功,几上城頭。李神通卻又恐其建功,下令鳴金收兵。
趙君德發怒,大罵下城,於是聊城未克。
李神通遣兵前往魏縣搬取攻城器械,卻被莘縣盜匪打敗,未能成行。便在此時,竇建德果然發軍來救聊城,李神通只得率軍退守相州。
兩天之後,竇建德便攻取聊城,山東州縣聞風響應,全部盡歸竇建德。八月十九日,竇建德率領兵馬開赴相州,李神通立腳不住,復率兵馬到黎陽投奔徐世積。
由此鏡頭閃回,便說竇建德由來。
竇建德於十八家反王中起事甚早,初佔高雞泊為盜,其後攻取河間樂壽。雖其名義上奉魏公李密為盟主,但僚屬臣民,賦役軍馬皆由自主,與瓦崗軍毫不相干。
經略河北之時,因河間郡丞王琮嚴守郡城以拒,竇建德攻之歲餘不下。
煬帝被弒凶訊傳來,王琮乃率吏士發喪,與守城將士皆哭。竇建德聞訊,遣使吊之,王琮因獻城歸降。竇建德於府中設私宴以待,王琮席間言及隋帝之亡,兀自俯伏流涕。
夏王部下諸將見狀,皆道:王琮久拒我軍,殺傷甚眾,今請烹之。
竇建德怒道:王琮,忠臣也。吾方欲賞之以勸世間事其君者,奈何殺之!公等以往在高雞泊為盜,尚容可妄殺人命;今欲安百姓,平定天下,豈得再起屠害忠良之心!公等若先與王琮有怨,今敢妄動其親戚眷屬者,必夷三族!
眾將聞命,無不凜然。王琮叩階,願效死命,竇建德甚喜,遂拜王琮為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