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珺道:&ldo;那女子倒是確有其人,可她上街一哭,說的話就是真的了?劉大人為官多年,就是這麼判斷是非的?&rdo;
劉勤氣急:&ldo;臣惶恐,不明白太女這話的意思……莫非,是這個女子在胡言亂語、誣陷殿下了?一個平民女子,無緣無故,誣陷殿下,是活膩了嗎?&rdo;
楚珺忍不住笑出聲:&ldo;劉大人,本宮還以為,這件事,在列諸位都心知肚明,&rdo;她微微側臉,用餘光掃了劉勤一眼,&ldo;現如今,想要構陷本宮的幕後之人還少嗎?&rdo;
見劉勤無言以對,戶部尚書張從趕緊接著道:&ldo;劉大人不過就事論事罷了,還請殿下不要怪罪。只是臣等為殿下憂慮,這件事發生在雍州街頭眾目睽睽之下,現在雍州和平都的百姓都議論紛紛,對殿下的影響極不好,殿下可不能罔顧民意啊。&rdo;
楚珺道:&ldo;清者自清,本宮坦坦蕩蕩不怕查。&rdo;她向元文謖拱手,&ldo;父皇,為了給百姓一個交代,兒臣願配合大理寺調查,望早日真相大白。&rdo;
一直沒出聲的吏部尚書崔史文出列道:&ldo;太女殿下坦蕩,臣等自愧。然百姓卻不知殿下坦蕩,都傳言世子罔顧律法、私納外室,殿下派人行兇;眼下就是春闈,殿下身為主考卻德行有虧,如此一來,朝廷恐不能立德於民啊。&rdo;
這廝終於把目的說出來了……楚珺盯著崔史文不回話,半晌,崔史文低下頭去,卻轉向元文謖,&ldo;陛下,春闈之重不必多言,絕不可見疑於天下士人學子啊!&rdo;
元文謖頓了一會兒道:&ldo;太女何意?&rdo;
楚珺拱手躬身,:&ldo;父皇,崔大人所言有理,兒臣暫時蒙受冤屈無妨,萬不能因兒臣之故動搖朝廷。兒臣願辭去春闈主考一職,配合大理寺查清實情。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兒臣願閉於東宮,不參與一切朝政議事。&rdo;
滿朝噤聲。
太女這個承諾不可謂不重,辭去主考就罷了,閉於東宮不議事,這相當於圈禁啊。太女若不是真清白,焉敢說這種話?
帝允太女之請,命大理寺詳查始末。
接著,禮部尚書史遷稟奏,太女乃禮部舉薦,太女蒙冤,禮部願交出主持春闈之權,與太女一同接受清查,以示清白。
皇帝自然不許,史遷再三奏稟,態度堅定,帝無奈許之,將春闈一應事宜交由吏部,命史遷與崔史文儘快交接,決不能延誤春闈之期。
聰明人心裡清楚,禮部尚書史遷是太女的人,敢如此,定受了太女的指示。太女不但敢自請圈禁,還敢讓禮部直接退出這次春闈事宜,這樣的坦蕩退讓,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次的事真是幕後有人惡意構陷。同時,皇帝的堅決態度也增加了楚珺的籌碼。
這日早朝過後,人心的天平暗暗朝楚珺傾斜。
下朝後,眾臣看向楚珺的目光複雜不一。楚珺不為所動,一派坦蕩。史遷看向她的目光有些擔憂,楚珺遠遠沖他搖頭,示意無礙。
工部、戶部向她發難是意料之中,但連中書門下都上趕著要把這件事推上朝堂……中書令沈翰哪兒都不靠,只忠於父皇,他附議,應該是單純地認為,身為儲君,自己的品行絕不能出這麼大的瑕疵,必須給出一個交代。而門下省……紀家是見風使舵,趁著元紫琰打壓自己順帶踩一腳呢,還是本身就參與了這件事呢……
朱茂見楚珺在前面一個人走著,趕上幾步,上前行禮。&ldo;殿下,這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