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好戰分子,早就迫不及待了。
他相信只要自己順利的入城,肯定可以揍死祖大年的。杏山堡依靠的,乃是高高的城牆,其他都不在話下。沒有了城牆的掩護,祖大年還能彪悍到哪裡去?
“好!”
“就這麼說定了!”
張準點點頭,淡然自若的說道。
“行!”
三個總兵官,立刻轉頭去了。
“黃亮,將城門炸開。”
張準輕描淡寫的吩咐。
“明白!”
黃亮答應著去了。
剛才,他已經仔細的觀察過了,杏山堡的北門,其實算不上非常的堅固,只要一百來斤的炸藥,就可以順利的炸開。虎責軍每個戰士的身上,平時都攜帶有兩斤左右的備用炸藥,只要將這些備用炸藥都集中起來,就能捆綁成幾個大型的炸藥包,用來進行大型的爆破作業。
“魏然!”
“趙宇晨!”
“你們每個小隊準備兩個三十斤裝的炸藥包!”
黃亮迅速的吩咐。
“明白!”
“明白!”
魏然和趙宇晨兩個隊正,接到命令以後,立刻忙碌起來。他們將自己小隊攜帶的黑色炸藥,都集中起來,粗略的衡量了一下重量,就傾瀉在一個乾燥的布袋裡,然後將布袋牢牢的捆綁好,在外面插上導火索。一個原始的黑色炸藥包就做出來了。
“都督大人,你的部下在做什麼?”
曹文詔有點好奇的說道。
“準備大炮仗。”
張準意味深長的回答。
曹文詔、黃得功、曹變蚊等人對望幾眼,都不明白張準的意思。儘管遼東明軍的裝備,基本上都是以火器為主,各色火槍,還有備色大炮,一應俱全,但是,要說到對黑色火藥的深切認識,他們和張準,實在是相差得太遠。
明朝的武器生產和武器使用,是完全隔離的,雙方基本上沒有什麼往來,至於訊息反饋之類的,更加沒有。負責生產火器的兵仗局和軍器局,是典型的管殺不管埋的角色,他們生產出來的武器,質量如何,效能如何,他們自身根本不怎麼關心。
使用火器的明軍部隊,基本上是被動的接受這些火器的。火器的質量和效能,要是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他們也沒有什麼反饋的渠道。上頭髮下來什麼火器,他們就只能是使用什麼火器。至於研究更多的火器使用,那是別人的事情。這種嚴重缺乏刺激,缺乏動力的模式,導致明朝的火器發展,一直非常緩慢。
明朝火器發展最快的階段,乃是徐光啟和孫元化時期。因為這兩個人都是有權力的大臣,可以透過自上而下的方式,為部隊更新部分的火器,可以讓兵仗局和軍器局研究更多更先進的火器。外界有什麼先進的火器,他們都會積極的借鑑,然後加以仿造。這使得明軍的火器,和世界的先進水平,差距還不是很大。
但是,在這兩個人都去世以後,明朝的火器研究,就基本停滯了。別的大臣,根本沒有徐光啟和孫元化的見識,也沒有這樣的興趣。
民間的火器研究,好像趙士禎等人,是根本得不到別人重視的,甚至正眼都不看一眼。這樣一來,明軍的火器發展,和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了。
甚至,和韃子相比,也日漸的落後了。皇太極登基以後,對火炮的研究和製造,是非常鼓勵的。他的瀋陽的南面,還專門興建了一個鑄炮工場,規模相當大。在孔有德帶著大量的葡萄牙技師和大炮工匠投降韃子以後,韃子的鑄炮水平,已經在明軍之上了。事實上,目前韃子擁有的紅衣大炮數量,就要比明軍多出不少。
明軍內部,對火器的使用,很矛盾。他們希望利用火器打敗韃子,卻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