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構成的“審判”,真的公正嗎?
順帶一提的是,那些明知此事卻故作不知的媒體們,你們良心何安?
你們一時言論爽了,點選有了,人氣和流量也高了,但你們可知道,你們差點毀了我國文壇未來的希望所在!
我希望,有關部門能介入調查,還我國文壇的未來希望一個清白之身。
此篇文章一出,頓時引來一片譁然聲。
徐亦山是誰?
國內最頂尖的三大作家之一!
在沒有文壇領袖的現在,他和另外兩人便是國內文壇的權威。
而他居然力挺《審判》,稱自己的作品“原本自覺寫得不錯,直到看到葉予小友的《審判》,才覺自己有許多不足”。
這……這……這簡直吊炸天啊!
文章一發出,就被人民網放到了首頁新聞處,而網友們的評論也接踵而來。
大哭三萬場:“怪不得看不懂,原來是表現主義作品啊!這些東西太抽象了,hold不住。”
個把月:“‘我國文壇未來的希望’,徐老對葉予的評價好高啊!作為葉予的鐵桿粉絲,不禁要為徐老點個贊!”
一分鐘算什麼英雄:“徐老說得對,我早就懷疑那個狗。日。的教務處主任有問題了!像葉予這麼傲的人,怎麼可能會去做作弊這種事?”
海味我自知:“強烈要求有關部門介入調查葉予作弊事件!”
**輸球:“社會力量對於個人的壓迫啊!唉,現在這種事太多了。前段時間不是有個新聞嗎,一男子坐牢20年後,才被發現是被冤枉的。一生中最精彩,最有無限可能的時期就這麼錯過了。希望國家能謹慎執法,公正執法。畢竟,就像《審判》中所寫的那樣,在社會力量面前,個人的反抗實在是太無力了。”
卑微之人:“強烈要求有關部門介入調查,還我國文壇的未來希望一個清白之身!”
……
人民網:“《審判》——我罪故我在”。作者:陳彥琳。
對於葉予這個文壇的後起之秀,我一直以來都是很欣賞的。有些讀者或許有印象,我曾對他的《夢江南·昏鴉盡》做過一次點評。
而這次,我又一次看到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世人都說,苦難造就英雄。
我是比較贊成這點的。
我想,正是這場新聞媒體們對於葉予的“審判”,導致他寫出了這篇《審判》。
在看《審判》時,我的丈夫認為葉予講的是社會力量對個人的壓迫,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在我看來,葉予一開始或許是在寫這個,但到了後來,他是在講述更為深刻的東西。正如很多偉大的作品,起源於作者自身的感受,最終又超脫於作者自身。
在葉予的筆下,罪感的痛苦與自我的存在是緊密相連的。罪感是個體性的,只有當個人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開始探詢自我存在的意義時,罪感才會油然而生。
被捕使得K由一個被自身的身份、地位等等世俗的禁令捆綁著的人,變成—個只關注單純生活,關注自我的自由人。
他的生活變成了—個迴圈——越追尋生活的真諦,他的罪感就越深刻,他就越關注生活本身。
K只要活著一天,K的罪就會有增無減。
因此,一旦開審,必然有罪!
為什麼?
因為理性。
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
這種罪並不是人們通常意義上的殺人、搶劫;是從被提醒犯罪的那一刻起;理性瘋狂運轉;按照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方式去檢驗一切行動;罪由此蔓延。
人類往往過高估算自身認為無往不勝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