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裡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父親。王華同樣如此,他親眼看著王陽明從一個叛逆少年成長為國家棟梁,到後來,他幾乎深深地佩服起自己的兒子來。當他離開人世前的最後一刻,朱厚熜第二次封王陽明新建伯的使者們到達餘姚,王華在病榻上對王陽明說:“不能有失禮之處,扶我起來迎接使者。”使者走後,王華問王陽明:“有失禮否?”王陽明回答:“沒有。”王華頷首,閉上眼睛,離開人世。
王陽明號啕大哭,像個孩子。大家都以為他會哭得神志不清,可半天工夫,王陽明就從傷悲中恢復過來,投入到葬禮的籌辦中去。像是排兵佈陣一樣,王陽明把門下的弟子們按照素質的不同分工,比如他讓一個謹小慎微的人負責出納,讓平時非常注重衛生的人負責廚房,讓嘴巴靈活的人負責接待客人。餘姚風俗,葬禮非常奢華,有肉有酒,連桌椅都要置換新的,王陽明把這一風氣革除,一切從儉。
不過幾天后,他又吩咐廚房烹飪幾樣葷菜。他對弟子們說:“你們這些人啊,平時就有酒有肉的,突然吃素,肯定受不了,所以我為你們添個葷菜。而那些來客大都是浙江餘姚人,不新增葷菜,就會和他們的習俗產生衝突,這是權宜之計,也就是致良知。”
任何時代,提倡儉樸都是天理使然。不過也要實事求是,王陽明的這一舉動並未違反天理,相反,他在處處為別人考慮,恰好符合了天理。楊廷和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可能有“大禮議”事件。而正因為他不懂這個道理,才會有懂這個道理的人出現,這就是朱厚熜所希望的助力。
助力來自三個人,第一個是曾大力邀請王陽明到貴陽講學的席書,此時正以都御史的職務在巡撫湖廣(湖北南部、湖南及廣東北部地區);第二個是王陽明最忠誠的弟子、吏部官員方獻夫;第三個則是王陽明最聰明的弟子之一、南京刑部主事黃綰。三人將心比心地認為朱厚熜應該聽從良知的指引認親生父親為皇考,同時也就認定楊廷和一黨的行為違背天理良知。
朱厚熜看到三人的上書後,心花怒放,馬上重新提出要認自己親爹為皇考的問題。楊廷和堅守陣地,寸步不讓。1522年農曆十一月,朱厚熜祖母去世。按禮,皇帝的祖母去世,朝廷應該披麻戴孝三個月,可楊廷和讓禮部下達命令:披麻戴孝十三天。朱厚熜的肺都快要氣炸了,他私下指使被楊廷和驅趕到南京的張璁聯合各種力量反擊。1523年農曆十一月,張璁、南京司法部主事桂萼、席書、方獻夫、黃綰聯合上書請求朱厚熜堅持立場。朱厚熜以迅雷之勢召集朝中官員要他們議論這份上書,同時釋出命令,調張璁、桂萼進京任職,其他三人也被重用。
當楊廷和準備動用他的政府力量阻止時,為時已晚。楊廷和心驚肉跳起來,他發現這個小皇帝的手腕比他想象的還要強。1524年春節剛過,楊廷和向朱厚熜提出辭職,同時命令他的黨羽們上書朱厚熜挽留他。朱厚熜見到雪片一樣請他挽留楊廷和的上書,只好不同意。楊廷和發現自己先贏了一局,馬上乘勢追擊,故伎重施,再提辭職。朱厚熜早有準備,反應極為凌厲,他的辭職信才上,朱厚熜只看了前面幾句話,立即批准。當楊廷和的黨羽們把請挽留楊廷和的信件送來時,批准楊廷和辭職的詔書已公佈於眾。楊廷和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被辭職”了。
楊廷和的悲憤可想而知,臨走前,他的同夥問:“您走後,誰能領導我們?”楊廷和茫然若失地答道:“蔣冕吧!”
蔣冕是內閣第二大學士,楊廷和一走,他自動升為首輔。但他沒有楊廷和的威望和魄力,所以他雖然帶領群臣給朱厚熜製造了很多小問題,卻遠未形成大麻煩。在堅持了三個月後,1524年農曆五月,蔣冕退出。按資歷,大學士毛紀硬著頭皮頂上,可他連蔣冕的十分之一都不如,苦撐了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