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切。把米放進電飯鍋裡就能吃到米飯,其間不用我們費任何力氣,不用動任何腦子,把屁股放到車座上,就能到達目的地,我們也不費任何力氣,也不同動腦子;這都是現成的,是不用我們費力就可以做到的,何必去問直覺?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那樣啊。

雖然如此,但王陽明還是認為,我們的良知一直在發揮作用,只是你不理睬它。很多人都會對下面例子的判定深信不疑:高樓上掉下一個冰箱來,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逃跑。而當我們看到高樓上掉下一個嬰兒時,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去承接。這就是致良知,遇到冰箱逃跑,是因為我們的良知告訴我們,它是惡的,砸到你會把你砸死,而生是本能,所以要躲開。看到嬰兒掉下,良知馬上會告訴我們,他是善的,因為他是一條生命,我們的良知對自己的生命重視,當然也重視別人的生命,所以要去承接。

在這兩件事中,你沒有思考的時間,你只能靠我們今天所謂的直覺去做出行動。如何致良知,就是聽從我們良知的指引,也就是直覺。

實際上,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沒有烏雲和塵埃的遮蔽,它在剎那間給你指引的聲音猶如滾滾天雷。可當我們被物慾遮蔽後,它的聲音雖然微弱,卻仍然能被我們聽到。那麼,問題就在這裡,我們雖然聽到了,卻不遵循它的指引,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不能致良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乾脆聽而不聞;一種情況是,我雖然聽到了它的聲音,可一定就對嗎?我要好好考慮一下。正如王陽明所說,你思考的時候,就已經摻雜了私慾,思考出來的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但那是歪打正著,大多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無非是私慾讓你迷失了方向。

我們舉張學良的例子來說明。張學良當年在東北有百萬東北軍,當日本人準備進攻東北的訊息傳到他耳裡時,他魂飛魄散。多年以後,他在口述實錄中說,他第一個感覺就是,不能撤,因為東北有那麼多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鄉父老送進火坑。但他沒有遵從第一感覺,因為他有很多私慾。他魂不附體地考慮幾天,在這些考慮中,他想到生命,想到他的家底——東北軍,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來肯定會失敗,一旦失敗,他的家底就全沒了,他在蔣介石那裡腰桿子就不硬了。這種種私慾的集合最終讓他做出了違背良知的決定:不做任何抵抗,把軍隊撤進關內。

多年以後,他始終為這件事懊悔。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一樣,即使給他個重來的機會,把當時的場景復活,他做的決定和第一次還會一樣。因為他的良知已被外界的物慾遮得奄奄一息了。

王陽明說得很簡單,只要良知判定是非善惡,你照著去做就是了。實際上,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遞進句,人類歷史上真正做到的人卻屈指可數。

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所謂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向眾弟子提出的恍恍惚惚的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據心學的擁躉、思想家耿定向說,“四句教”實際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驟。他在給王陽明作傳時,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正是王陽明本人的現身說法。王陽明在功成名就後回浙江老家休養。有一天,一個老鄉來找王陽明。這個老鄉是個年邁的農夫,據他說,自己無兒無女,身體已不允許自己耕種,所以想把他的一塊土地賣給王陽明換點養老錢。王陽明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說,土地買賣不合法,另外,他不忍心讓一個做了一輩子農夫的人臨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於是,他給了老農夫幾兩銀子,打發走了。

王陽明做完這件事後,很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瞭一分而沾沾自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