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8部分

當北宮純、劉遐接到苻洪的降表後,當即下令苻洪部撤出略陽等候遼東整編,他本人則前往長安覲見大司馬。

苻洪投降標誌著秦州平叛進入到嶄新階段,北部除金城郡黃河以北土地被涼州佔領外,其餘隴西、略陽、天水、南安四郡均已落入遼東手中,眼下只剩下南部陰平、武都兩郡還在楊難敵、楊堅頭二人手中。(未完待續。)

第433章 出巡之潼關、大荔

太興元年,八月底,隨著秦州平叛逐漸進入到收尾階段,衛朔將各項具體事務全權委託給雍州刺史府以及都督府後,其在陳安、莫含、溫嶠、皇甫真等人陪同下離開長安,前往各地視察。

與遊子遠、毛寶等雍州文武高層作別之後,衛朔乘馬車向東而去,而太子司馬紹以需要學習為由,決心把跟班這個光榮而偉大的角色繼續扮演下去。

衛朔出巡的第一站是關中東邊門戶——潼關。

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自遼東佔據此潼關後,立即重修了關牆,使其比以往更加險要難攻,並在關內籌建了上等折衝府,駐紮了三千府兵。

站在潼關關牆上,衛朔忍不住詩興大發,“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東都,意躊躇。傷心魏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是衛朔首次在外人面前表露文學才華,他‘作’的這首詩詞在外人眼中格式不甚嚴整,與當今流行的五言詩完全不同,但詩詞意境深遠、感情真摯,非常容易感染他人。

無論是溫嶠、庾冰、皇甫真等才華橫溢之輩,又或者是陳安等不通詩詞者,都被衛朔這首別緻的詩詞所感染。

而太子司馬紹聯想到已化成廢墟的洛陽,忍不住潸然涕下。

“沒想到大司馬竟也是詩詞高手,這首小詩別具一格,意境深遠,引人深思。”

“太子過獎了,朔哪裡懂什麼詩詞歌賦?不過是有感而發罷了!真要說起寫詩作賦的本事來,又有誰及得上劉公越石,‘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僅此一句足以名垂千古。”

說到這兒,衛朔望著司馬紹嘴角露出一絲笑容問:“太子殿下真要隨在下回薊城?”

“那是自然,孤此次北上就是抱著向大司馬學習的目的,不親自到薊城看看,又怎能發現遼東各項政策的妙處?”

司馬紹早打定了主意,不考察清楚遼東底細,他是絕不會返回江東。

而且只有近距離觀察遼東,才能真正感受到遼東的強大。再說司馬紹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像父親司馬睿那樣飽受世家欺凌,有意在接位後襬脫世家對皇權的壓制。至於遼東對江東的威脅,在他看來,未來江左擺脫世家控制後,才有希望與遼東一爭長短。

看了看眼前躊躇滿志的司馬紹,衛朔微微頷首道:“既如此臣就不再多說什麼了,一切按照殿下的意思來!”

在潼關稍作停留之後,衛朔一行隨即又折回往西經華陰,渡渭水向北,接著便是馮翊郡大荔縣。

大荔,是黃河西岸縣城,而連線黃河兩岸的蒲津古橋就在大荔縣以東。靠著交通便利,大荔縣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聯絡雍並的紐帶城市。

衛朔出巡大荔縣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蒲津古橋開通後,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蒲津橋是黃河上建成的首座固定橋樑,大大加強了秦晉之間交流,促進了兩地經濟發展,以蒲坂、大荔為代表的兩岸城市很快就得到巨大發展,迅速變得繁榮起來。

以大荔為例,在蒲津橋開通之前,僅僅是個擁有五千戶人口的小縣城。然而自蒲津橋貫通後,大荔很快成為秦晉兩地貨物東進西出的集散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