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8部分

花五六天的時間。

(未完待續。)

第617章 法治與德治

在樞密院瞭解了一下前線戰事,衛朔又匆匆返回政事堂處理政務。

誰知他剛坐下還沒喘口氣,便見秘書監主事郭誦匆匆進來稱吏部尚書陽協求見。

待陽協進來,衛朔緩緩問道:“陽卿求見,想必是跟科舉有關了?”

陽協忙回道:“大王睿智,秋闈將至,有關最後之策論題仍未定下,不知大王……”

啊呀!衛朔滿臉懊惱之色道:“瞧瞧寡人記性,這些日子光顧著賑災、治蝗,竟把出題一事給忘了。其實我早已選好了策論之題目,奈何政事繁忙,竟忘了送至吏部。”

“策論考題為‘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怎麼樣?這題目不難吧?”

陽協接過考題一看,略一沉吟道:“大王所出之題,為眾所皆知之經義,出自荀子的《性惡》篇,只要是認真研讀儒家典籍者就沒有不知道的。不過,也正是因為題目簡單,才不容易答出新穎來。”

衛朔聞言點了點頭,他出這道題的確不難,用現代話來講,說的是德治與法治的關係。

其實有關德治與法治的爭論,自春秋以來就有人思考了,並非現代人原創。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意思是說,若是使用刑法來約束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這是孔聖人一直堅持‘德主刑輔’思想的集中體現,後來荀子在孔子論述的基礎上,吸收了部分法家思想,提出了“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出自《成相》)之‘隆禮重法’的治國思想。

而這恰恰是衛朔一直堅持推崇的治國理念,並且得到了燕國上下支援。

但是這一思想與孔孟宣揚的德治理念相違背,衛朔出此題目,恐怕會引起不小風波來。

果然只見陽協面帶憂慮道:“主公,不過此題一出,恐怕又要惹一部分人不滿了!”

“我既然敢出此題目,就不怕惹事非。”衛朔頗為自通道。

雖然衛朔表現地信心十足,但陽協卻憂心忡忡,擔心此題會被部分頑固儒生詬病。或許人家不敢拿威名赫赫的燕王殿下如何,反倒是他這個科考主持者將不得不承受外界非議。

衛朔笑著安慰道:“孔聖所言之‘道之以政,道之以德!’皆為籠統之言。人性有善惡,豈能區區以政、以德便能使之‘道’?”

“須知此時非上古之時,民風亦非上古之風。信而好古,不可取也!為君治政者,當不信德,不全為政,唯有政德相輔,方能督促百姓向善向德!”

“當然了,我並非全盤否定了孔聖德治,只是將法治提高到稍微重要一點的地位罷了。其實真正有不滿的只有少數舊派儒家子弟以及部分世家大族,相反大多數燕國士子早已是‘隆禮重法’思想的追隨者。”

衛朔來自於現代,對法治與德治的認識要比其他人更深刻一點。在他看來,法治是根本,但德治也不容忽視。

但凡對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一個強大興盛的王朝,無不是法制齊全、道德完備者。只要出現禮崩樂壞、道德淪喪、律法被踐踏之現象,那說明此王朝已病入膏肓,就差被人推翻了。

曾經為了不過分刺激堅持德治儒生的神經,衛朔幻想著德法並舉,但很快他就知道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法治與德治必須有一個側重點,不然會帶來很多麻煩。

尤其在審判案件的時候,不同的治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