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3部分

朝覺得有利可圖,有機會把轉讓費掙回去,好讓他們咬咬牙先把這十四萬兩的轉讓費給付了。

而一旦拿到了這筆轉讓費,萬磊就會把明朝晾到一邊,絕口不提收購古籍一事。當然,不提不等於是不要這些書,萬磊有的是辦法把這些書弄到手,只是不想便宜明朝廷而已。

董倫當然不知道萬磊打這種過河拆橋的算盤,他一送走萬磊一行人,就興沖沖地給朝廷寫奏章彙報此事,並提出了好幾條建議,比如說裁頭截尾,比如說以假亂真,用這各種手段來作假,讓北平行省編不成這書,以後再借機敲竹槓。

“董大人,此乃天賜之良機,我方要盡力斡旋,讓那些人將那一筆錢又吐出來。”一名使臣見董倫書成撩筆,喜道。

“對,他們不把這筆錢吐出來,我們就不把書給他們,讓他們編成一部四不全的書。”又一名使臣也恨恨地說道。

“嘴都牢一點,誰若是多嘴壞事,本官定上奏朝廷,嚴懲不貸。”董倫卻是一皺眉,厲聲喝令道。

第318章 心黑手狠(五)

四月二十五,明朝終於把宮庭內的藏目送了過來,共有兩萬多部。萬磊拿到書目之後,就派人與明使洽談圖書收購一事。與此同時,明朝也送來了四萬兩黃金作為押金,萬磊也同意明朝派學員進北平工科學院進修,開始輸出技術。

當然,這四萬兩黃金只是押金,在沒有得到剩下的十萬兩黃金之前,萬磊是不會把核心技術交出去的。而且這批進入工科學院進修的學員只能學到一些常識,是沒有機會到廠房去實習操作的,就算是肄業了,也是眼高手低。

有了四萬兩黃金,北平行省原本緊張的財政又緩解了下來。這四萬兩黃金折銀約二十萬銀元,十萬銀元用於補償財政收支,剩下的十萬銀元中,有七萬充為編修《華典》的經費,有三萬歸入精忠衛,用於特殊用途。

在和平友好的表面氛圍中,四月匆匆而過,五月的江南,已經進入了雨季,陰雨連綿。浙江中部一個叫浦江的小縣卻迎來了一支錦衣衛,這支軍隊拿著聖旨直闖到縣城附近的一個叫孝義廂的江南小村中。

而孝義廂,也叫鄭家莊,在明朝可謂是名滿天下,該村中住的多是鄭姓家族子弟,並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為“江南第一家”,那御筆親提的大牌坊就立在廂口,彰顯著此處的尊榮。

而孝義廂之所以名揚天下,倍受皇帝推崇,是因為鄭氏家族自宋代開始就住在這裡,幾百年沒有遷移過,這對於立志建立一個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農社會的朱元璋來說,無疑就是模範村。

明朝,戶口管理相當嚴格,因為朝廷的稅收和徭役都要從百姓身上刮,沒法不嚴格。首先,老百姓必須要有戶帖,這就相當於戶口本。戶帖由知縣蓋了章以後,由老百姓自己儲存,如果沒有戶貼,那就是流民,要被捉去充軍的。

而官府還會把戶貼抄錄幾份,集中裝訂成戶籍,每裡110戶可以編為一冊,圖文並茂,每10年修訂一回,也相當於人口普查一回。住在城內的,叫做某某坊,離城不遠的叫做某某廂,鄉下就是某某裡。鄭家村離城不遠,所以叫孝義廂。

這些裝訂成冊的戶籍由各級政府儲存,分別是中央政府的戶部一冊,布政司一冊、府一冊、縣一冊。而戶籍一定,是不能自由更改和遷徙的。其實這種規矩並不難理解,因為戶口和義務是相結合的,當然就不能允許居民隨意搬家。

比如說服徭役,早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就推行裡甲制度。每110戶編為一里,勞力多產糧多的前10戶為里長,其他100戶劃分為10甲,每甲10人。每裡每年要派出里長一人,甲首一人,還有其他9人,共11人去負擔出工等責任。

一甲負責一年,十甲就是十年一輪,這叫做“排年”。如此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