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揮手,示意會議可以不用管它照常開始。
三月是對德意志第三帝國而言相當重要的一個月,第一次核試驗、第一次戰略導彈試射,都將安排在這一月份進行,而作為整個帝國最為耗費科研經費的兩大機密國防軍事科研工程,兩大研究委員會之間也是明爭暗鬥,雖然不至於分出個你死我活,可“爭寵”之意是戰意濃濃。
而今天的技術討論會議已經是首枚戰略導彈試射前的最後一次總結會議,作為總工程師的布勞恩自然需要聽取各個技術組的工作彙報,然後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開始進行導彈組裝的決定,而這樣的會議已經不是第一次,所以在有大人物到場“督導”之下,例行公事般的速度倒是很快。
布勞恩知道希特勒並不太懂,甚至說根本不懂什麼火箭技術,他來視察純粹是一種鼓舞、一種激勵當然也是一種鞭策,帝國的首枚核試驗裝置已經在運往北非試驗場的路上,而其運載的載體即戰略導彈還尚未開始組裝,這樣的進度明顯讓希特勒感到不滿,而布勞恩也知道這一點,他更知道蘇德前線戰事吃緊,而且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又再一次主動挑釁,帝國海軍奮起打擊結果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悲劇,所以希特勒需要一個好訊息,一個可以讓他高興起來的事情,布勞恩願意為此而努力。
會議在布勞恩的主持下很快變化了討論主題,變成了首枚戰略導彈試射過程中的突防能力測試,為了吸引希特勒的注意力,布勞恩特意強調導彈的突防能力強,則意味著任何防空設施裝置都將是擺設,而恰恰是這一句話,頓時讓希特勒眼前一亮,腦子裡估摸著已經開始想象帝國的導彈隨意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目標上,哪怕對方是強大的共和國,也一樣撂倒。
布勞恩的話雖然簡單明瞭,可是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高低與否,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工程,彈道導彈的突防方式可以分為多彈頭突防、誘餌突防、干擾突防、隱身突防、機動突防和加固突防。
多彈頭也就是指在一個母彈體內裝有若干子彈頭,採用多彈頭突防也就是指到達一定位置之後,母彈體分裂丟擲分彈頭,採取這種方式雖然有些耍賴,一個目標頓時變成了多個目標,讓對方的導彈預警系統頓時陷入紊亂,但提高突防成功率顯然是可行的,而且相對於其他方式而言,這種多彈頭突防方式比較簡單可行,布勞恩就很支援這種突防方式,只可惜的是,目前德國的原子彈,首枚試驗型的就需要動用大型拖車來運載,幾十噸的東西還要搞多彈頭,那豈不是戰略導彈要具備幾百噸的運載能力?布勞恩不敢妄自菲薄。…;
不能採用多彈頭突防,也就只有劍走偏鋒,布勞恩等火箭學家結合了其他科研人員的研究思路之後,想到了誘餌突防這種方式,因為在德國空軍對英國本土實施大規模連番轟炸期間,德國科研人員就曾反覆為轟炸機群的有效突防絞盡腦汁,其中最難防的當然是英國人的各種雷達,而在後來,科研人員藉助共和國出口而來的各種誘餌干擾彈,想到了轟炸機釋放鋁箔條,而布勞恩等人也受到了啟發。
戰略導彈之所以能掛上戰略二字,就是因為它打得遠,而為了射得更遠,它就必須飛得更高、更快,飛出大氣層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其突防的空域也自然是高空空域,而在真空中沒有空氣阻力的,不同質量的物體也都可以沿相同的彈道飛行,一旦釋放質量較輕數目較多的誘餌,就能形成很大一片的誘餌網,讓對方探測器根本無法識別出真正的彈頭。
彈頭再進入高度超過一百公里的大氣層前,由於是在真空中飛行,溫度基本處於平衡狀態,可一旦進入大氣層;由於大氣空氣密度不斷增加;氣動加熱使彈頭表面溫度迅急速升高;在距離地面大約50公里左右會達到一個峰值,伴隨彈頭飛行的一切輕誘餌都將被燃燒;剩下的主要是重型誘餌和彈頭相比;其表面及幾何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