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伸冤了。
張俊是與秦檜並列的大奸臣,怎麼有資格進入中興四將之一。若是他進入,本身就是對中興四將的侮辱,於是乾脆把他擠掉。
另一說法是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這一說法來自於宋朝劉松年所繪《中興四將圖》。四位將領均有王爵,岳飛追封鄂王,劉光世追封鄜王,韓世忠追封蘄王,張俊追封循王。亦有以劉錡取代劉光世,以史料來看更為可信。
第三種說法由南宋史官章穎提出,將岳飛、李顯忠、劉錡、魏勝列入自己的《皇宋中興四將傳》一書,這是以單純的戰功而形容。
無論哪種說法,岳飛都是中興四將之一,而韓世忠則是人品很好,抗金意志堅定,然而劉光世有些平庸,張俊大奸臣一個,世人多是認為這兩位有些濫竽充數。其中劉光世在抗金時,大多是不戰而逃,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稱為“逃跑將軍”,此後淮西軍變也是出自他的軍隊;張俊更不用多言,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案,造成岳飛被冤殺。
吳玠而早年在對抗西夏的戰爭中,累有戰功。後被派到陝西后領兵抗金,仙人關之戰和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使得金人不敢窺視陝川之地。他和弟弟吳璘一起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錡也是在順昌大捷中一戰成名,率3萬軍隊,先後兩次大敗金兀朮的10萬軍隊,大破金人的“鐵浮圖”和“柺子馬”(騎兵軍),百姓為了紀念此次抗金勝利,也為了感謝劉錡大敗金軍,使百姓免遭一場金兵浩劫,而修建了劉公祠以示紀念。
總之,不管是哪一種說法,中興四大名將很能打,很牛逼。
更是有所謂的中興十三處戰功,以示紀念。
其實,深究起來,也不過如此。
南宋初年,比較著名的將帥主要有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張俊、劉光世。宗澤、李綱、虞允文等人屬於文臣,而非武將。
吳玠是第一個使金軍遭受慘敗的南宋將帥,他的功績是不可抹煞的。然而他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和尚原與仙人關兩次大捷,是防禦性的戰役,而不是進攻性的戰役。自紹興四年以後,川、陝戰場大致上處於相對沉寂的狀態。吳玠顯然滿足於所取得的成就,未能大舉出師,克復失地。其實,也不是他不想大舉出師,而是本事不行,一旦出事必是大敗。最後竟以服食丹石、沉湎女色而死。
劉錡原來的地位和聲望並不高,順昌之役,使他一戰成名。順昌之戰是防禦性的戰役,縱觀劉錡的軍事生涯,也只有此仗打得出色。往後紹興十一年柘皋之勝和濠州之敗,已大不如前。二十年後,金海陵王大舉南侵,劉錡敗於淮東,軍事聲譽更是一落千丈。
韓世忠一生最出名的有兩仗,一是黃天蕩之戰,以八千水師堵截金朝大軍,一度使完顏兀朮相當狼狽,扭轉了宋軍望風奔潰的頹勢,但最後仍以失利告終;二是大儀鎮之戰,被撰寫神道碑的趙雄和往後的史傳誇大為“中興武功第一”,其實不過是伏擊金軍萬夫長聶兒孛堇的前鋒部隊,殺敵數百的小捷。此後韓世忠率軍長期守衛淮東,除曾攻取海州外,屢攻淮陽軍不克,在救援濠州時又被戰敗,無大的戰功可言。
南宋初年的諸大將中,只有岳飛是進攻型的將帥。南宋的其他將領中,吳玠、劉錡是防禦型的將帥,守則有餘,攻則不足。韓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堅定,但是軍事成就不僅比不上岳飛,而且也不及吳玠、劉錡。劉光世和張俊,後世的評論是養尊處優、畏敵怯戰的庸將懦夫。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從宋朝開始,就沒有所謂的大將,名將。
所謂的中興名將,不過是宋朝人吹噓誇張的成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