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一人能夠決定的,如今劉辯御駕親征,他們要核對戰功,官員的封官加爵,升將處罰,他們要負責擬定出來。隨後在送往兗州,請劉辯批閱,劉辯若是不許,在駁回重新擬定。
首先是對官員的封賞問題。
眾官員一一核對戰功,確認準確無誤,便商議該如何封將賜爵。
荀**著鬍鬚說道:“如今我大漢,將軍之位,最高者不過鎮字位。其上還有徵字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
今我大漢,一統天下之勢已定,陛下已經拿下兗州,趁勝追擊,徹底掃平趙光義勢力已經不遠。到時候只剩江東,益州,亦是孤掌難鳴,數年之內可定。
所以說我大漢,距離海晏河清之日已經不遠,但許多將軍的軍位,爵位還很低,我們可以趁著此次大勝。上書陛下,對這些大將封官加爵,以顯朝廷恩德。”
一眾官員聽了荀的話,紛紛贊同,華歆熱衷功名,趁機說道:“尚書大人說的不錯,如今我大漢距離一統之日已經不遠,若在不封官加爵,更待何時?陛下雖然聖明,但賞罰分明,罰是夠了,賞卻不夠!”
“就是啊,荊州都督劉裕,身為一州都督,但將位仍是偏將軍。荊州將校,許多人將位還在他之上,這於理不合!”
見一眾官員都同意自己的提議,荀便說道:“既然爾等都同意,便清點各州將校功績,商定如何封賞,來日上書陛下,請其批覆。”
一個上午的時間,一眾官員都在賞擬大漢武將的封賞問題,待商討完畢以後,由三高官官會同六部,九卿文武,聯名上書劉辯,請其批覆。
到了下午,又要商議將校的處罰問題。
有人立功,也有人犯錯。
首先被拿到桌案上來說的的,便是薛仁貴,霍安,賈復三人。
身為儒家,讀聖賢書的九卿官員沈騰便說道:“幽州都督薛仁貴,此次大戰之中,下令將蒙古十萬鐵騎付之一炬。雖然剷除了蒙古騎兵,但其手段卻太過殘忍。
我大漢治國,講究仁德,陛下對於胡人百姓,主張教化安撫。薛仁貴如此行徑,使得歸附我大漢的胡人百姓,為之膽寒,惶惶不可終日。
並且幾年前攻打袁紹,薛仁貴也曾做出屠殺俘虜之事,依我看來,薛仁貴殺戮之心太重。其德行,不足以擔到一州都督重任,我當上書陛下,彈劾薛仁貴,以正我大漢仁義之師之名!”
此言一出,又有九卿官員張意,禮部尚書龐籍,等人表示贊同。
這一次田豐倒是沒有提出仁義之說,對沈騰的意見提出質疑:“沈侍中之言,田某不敢苟同。俗話說,非常時期,當行非常之事。
當年薛都督屠殺袁紹士兵,乃是因為突襲鄴城,軍事機密不得洩露的緣故。若是不殺這些士兵,突襲鄴城,事情必然敗露,說不定此刻,袁紹勢力仍在。
更何況這件事情,當時文武也做出談論,認為薛都督不但無過反而有功,你何以老生常談,舊事重提啊?”
沈騰不悅道:“屠殺袁兵之事,固然事出有因,那將蒙古十萬鐵騎兵,付之一炬之事,你又如何反駁呢?”
田豐正欲開口,邢部尚書狄仁傑便說道:“至於此事,李靖都督上書奏摺說的分明,薛都督乃是擔心蒙古兵馬前來支援,讓那十萬蒙古鐵騎兵逃脫,致使幽並二州將士一番心血白費。不得已才下此命令,以絕後患!”
龐籍擺了擺手說道:“狄大人此言差矣,這皆是薛仁貴的猜測,猜測之意,豈能當真?豈能因為猜測,便做出如此行徑,壞我大漢兵馬仁義之名?”
“雖是猜測,但也有可能成真,薛都督防患於未然,並無不對。”狄仁傑正要反駁龐籍,便有一人開口。
眾人視之,乃大理寺卿包拯。
包拯沉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