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一行,挫敗青春。
一經三年,便敗敵十二。
十二乃有名有數之輩,唯有這十二人被嶽不群記下,至於其餘打家劫舍,發橫財,那就不計其數了。
對於這些人,嶽不群自然是下狠手,沒留一個活口,當然也沒有興致給他們記名。
而十二位被嶽不群記下之輩,皆是大啟江湖赫赫有名之輩,也非浪得虛名之輩,且年紀也都是當打之年,所以那一場場下來,嶽不群打得很高興。
因打了這十二人,且一路殺匪,嶽不群因此得了個外號,匪仇客。
而這個外號下,嶽不群也落入了眾多說書人的口齒下。
也是嶽不群藏得太深,沒人查到他的真實身份,所以嶽不群就在那群說書人的口中成了一個早年大戶,後來被匪人謀害全家,最後得了機緣,學得武藝,而後出山來向天下賊寇報仇。
如此離譜的“身世”,嶽不群在第一次聽說後,也是啞然失笑,然後樂呵樂呵的點了盤花生米,要了一壺茶水,細細聽了一遍。
權當是聽了個與己無關的故事了。
而此等外號下,嶽不群竟得了一份仇殺單。
這仇殺單由大啟三十六府賊寇總瓢把子下的,願出三十萬兩白銀,追殺匪仇客,不管是生是死,只要能將匪仇客帶到他的面前,然後讓他千刀萬剮即可。
這總瓢把子自然也有講究,各行都有個規矩,行業發達了,總有個會盟,不然怎麼好好打家劫舍,怎麼可持續發展,讓那些走鏢的怎麼給錢,過了這個山頭,下一個山頭再花冤枉錢?
到時走鏢的拼老命,發生火併,讓朝廷重視起來,那大傢伙都完蛋。
所以在發生過類同於以上的幾起事件後,大大小小的山匪們總算聯合一起,在自家狗頭軍師,以及各方勢力的推動下,有了這三十六府總瓢把子之位。
而這麼囂張的宣告,朝廷沒有管,江湖中的各家勢力也沒有去管。
全當沒有聽聞這個事。
嶽不群對這追殺令熟若無睹,仍舊我行我素,一路殺賊仍不停,那些想要從他這掙到三十萬兩的,嶽不群也不客氣,一一打死。
這三年,嶽不群也是北到南,再從南到北,見識更為豐滿了,前一世走過的地方會再走一遍,而沒走過的地方就走上一遍。
大啟的風土人情,大啟的各地方言,還有各類各樣的人,都大大豐沛了嶽不群的見識。
如今,他的年紀不大,但心理的年齡可不小。
所以他如今已開始感慨一個事了。
“見己,見天地,見眾生”該如何排,亦或者可以一起排。
三者一起見,還是一一順次見過?
嶽不群在想。
後來,在遊歷期間,以為三者或可以一起見,也可以一一順次去見證。
這不過是個人吧了。
甚至只見一又如何?
難道人還能不完整了?
嶽不群知曉自己是太拘泥了。
而想通這事時,他十八。
這一年,他在京考科考。
考上了貢士,但卻沒去考進士。
其中因由,便是他梳理了自身己見。
而這一錯過,便得再等三年。
也就是他二十一歲那年。
嶽不群一直在等的那一年,他所籌備著的那一年。
只是,他放棄了當年所想的刺殺野蠻人可汗的決定,因為他了解了野蠻人的“朝廷”架構,即使他刺殺了野蠻人的可汗,也不可能使野蠻人放棄南下。
而且若是他刺殺了野蠻人可汗,反而更會讓野蠻人拿到藉口,直接南下。
如此,他便成大啟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