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新年曆十年,十二月初九。
大軍掃蕩真臘全境,經歷三場大戰,共剿滅敵軍七萬六千餘,俘虜真臘將兵八萬三千餘。
真臘二王流逃海外,意圖逃亡師子洲。
但被南詔海軍戰艦撞沉海船,盡數被俘。
至南詔新年曆十一年元月初九。
真臘覆滅。
而後嶽不群擬將真臘分為七郡。
真臘國土遠大於女王國和驃國總和,所以被分作七郡也屬正常。
七郡一定,就是議定各郡官員的時候。
此事倒是沒在南詔掀起什麼波瀾,畢竟此等大事自然早有議定。
但另還有一事,那便是論功行賞之事。
率軍出征的石公虎重回朝堂,不再需要前往邊境鎮守,並重任長老一職。
除此外,還有許多將士領受獎賞,或升官,或授下金銀田地房屋。
南疆的戰事基本停歇後,便是一陣修養。
而大唐那頭的戰事卻也休止。
當年客居於成都府的唐國太上皇李隆基早已北歸長安,已終老長安,其子與他同年而亡,現如今坐於長安城的龍椅上的已是唐國的第九位皇帝。
但他這皇位坐的也不安穩。
因吐蕃大軍來襲,直搗長安,那場面當真是讓人以為昔年的大亂又要重演。
唐皇再次奔逃出長安,抵達陝州,避過兵災,然後起用名將郭子儀,前去討賊。
除了這外患,大唐還面臨著內憂,各地起義作亂。
此因有多個,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爺爺輩。
但終究是百姓無食而飢,遂反。
嶽不群見此狀,便向唐伸出援手,願給唐一百二十萬石糧食,但得拿巴蜀一地來換。
要知道大唐最鼎盛之時,全國一年的收成為一百九十多萬石。
所以這一百二十萬石,足可以解大唐燃眉之急。
但這也算是趁火打劫一事。
大唐同意了嗎?自然是同意了。
因如今的巴蜀除了名義上不屬於大唐,實際上已經基本是南詔的,既然南詔有心給臉,大唐也就收下了。
最重要的還是大唐如今真缺糧食,割出一塊土地,又有何妨呢?
大唐大膽割下巴蜀予南詔,南詔立即就全面進駐巴蜀全境,國境瞬間就往北移。
而佔了巴蜀之後。
嶽不群便出了一趟太和城。
這趟出太和城,他還叫上了殷若拙。
路上,殷若拙也思索明白嶽不群為何將他喚上。
只因嶽不群此行的目的地乃是蜀山仙劍派所在。
坐上新通行的蒸氣軌車,殷若拙面對著嶽不群,與嶽不群來了一番推心置腹之言。
“敢問教主此往蜀山,所謂何事?”殷若拙沉著且肅穆地問著。
然後就等著嶽不群的解答。
嶽不群則答:“我也曾遊歷天下,曾聽蜀山大名時,還以為是巴蜀群山即為蜀山,後來又以為峨眉山等山頭為蜀山,再而後又得知蜀山真個就是一座山,也是好笑吧。”
殷若拙聽得這番話,僅是微微一笑,他雖然敬重嶽不群,但卻也知曉嶽不群的野心何其大,大到他也看不清。
光是其如今在南詔推行的符法,便讓他大開眼界,讓他恍惚見到了一個光怪離奇的未來。
那將是一個修行鼎盛的時代,這片大地將再無蠻荒之地。
原本他以為嶽不群是想一統天下,將天下歸他一人之手,但見過符法在南詔的昌盛程度後,他又換了心思。
因為他想到了幾百年前的一場修行界大事。
便是那舉派飛昇的瓊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