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靈州的西南面,則是吐蕃部落分佈地區。因而靈州成了漢、回鶻、吐蕃和党項各族勢力爭奪的焦點。
宋初李繼遷叛宋,率五萬jīng兵一舉攻克靈州,因繼遷被北方的遼國封為**,逐改靈州為西平府。他非常喜歡靈州的山川形勢,認為“西平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繕城浚濠,練兵積粟,一旦縱橫四出,關中莫知所備。”
因為西夏原來的根據地銀、夏一帶,東南是北宋王朝領土,東北為強大的遼國,軍事上易受威脅,也不利向外擴張。而靈州地區水草豐美,地繞五穀,而且是軍事實力相對較弱的回鶻、吐蕃等民族的活動範圍,便於向西北方開拓疆域。
再一個靈州地區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其地理位置比銀、夏一帶優越得多。靈州是當時西北地區的交通要衝,有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晚唐以後,絲綢之路,主要透過靈州走向西域。另外靈州農牧業發達,土地肥沃,物產豐美,俗有“塞上江南”之美稱,得黃河灌溉之利,旱澇保守有建都的優越經濟環境。
所以靈州兼備了建都的自然,經濟、軍事條件,李繼遷第二年便從夏州遷居靈州,在此修城挖壕、練兵積糧、大興土木、建造宮室宗廟,直到其子李德明後來再次遷都興州前後待了十八年,西夏兩代國君在靈州苦心經營,從歷史史實上理解,實乃真正意義上的西夏這個地方政權的都城。
趙檉到達靈州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離城五里下寨,加固營寨,對靈州圍而不攻,隨後遣兵佔領周邊村鎮,徵收糧草,做出了一副打持久戰的模樣。他的這番舉動卻讓西夏君臣在夏州的攻守上產生了分歧。。。
一方認為宋軍對靈州圍而不攻,不是因為後繼無力,而是要圍城打援,以逸待勞,殲滅興慶府最後的軍隊主力,不要只看到靈州危機,還要看到京師興慶府,那才是他們終極的目標。而興慶府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只有先消耗了興慶府的有生兵力,才能順利攻克京師。因為宋軍知道若馬上就攻下靈州,我們就會把兵力集中收縮在興慶府內,恃城拒守。興慶府有堅守之利,再有這大軍,縱是宋軍兇猛也是難以攻克的。
反之,靈州為中興府屏障,他們若對靈州圍而不攻,則我們終究不能冒著失去靈州的風險,而必然會出兵增援靈州。彼時興慶府的援軍遠途奔波而來,宋軍則已養jīng蓄銳完畢,正可以逸待勞,一舉將其殲滅。而靈州城的守軍若看到援軍戰敗,心知已無援兵可以仗恃,只能開城門投降。那時宋軍將我們最後的主力殲滅,靈州又失,興慶府無力防守,只能束手待斃,豈不中了宋軍一石二鳥之計。
另一方卻認為,宋軍圍而不攻是因為他們長途遠征,兵疲馬乏,糧草不濟,一是等待後方調運糧草,二是兵力不足,是待陝西軍攻克靈州川合兵後再發起進攻。所以應該先以小股軍隊輪番sāo擾宋軍,斷其糧道,大軍主力堅守城池,同時調集興慶府jīng銳出援靈州,趁宋軍河東軍兵力匱乏之機,先行殲滅或將其擊潰,那麼攻打靈州川的陝西軍見無法合兵必然退卻,靈州之圍遂解,河南之地便可收復,滅國之危可解。
就在西夏君臣對增兵的利弊爭論不休的時候,靈州又傳來宋軍河東軍突然分兵控制通往靈州的黃河渡口,同時遣兵攻擊靈州川上的耀德城。。。。。
第二百二十九章 備戰
趙檉早在戰前就收集了大量的元豐伐夏其間的各個戰例,用以瞭解夏軍的戰術,這也是宋軍與西夏百年戰事中唯一一次進入西夏的京畿地區,但是遺憾以慘敗告終,致使此後宋朝改變了對西夏的戰略,又大規模的進攻改為蠶食淺攻。
當時伐夏的五路宋軍,只有涇原、環慶兩路兵馬到達了靈州城下,西夏以堅壁清野、河水灌營的辦法,使其慘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