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說的。
《百花》雜誌兩月一期,三月十日才會發行今年的第二期,這時候雜誌應該還沒有上市。
而且,他剛把在紐約的電話號碼告訴李虹,張億謀就打了過來,這效率也太高了吧。
“我就是,你找我有事兒?”林子軒詢問道。
“我想簽下你這篇小說,準備改編成電影,你覺得怎麼樣?”張億謀開門見山的問道。
“這是好事啊,不過我在國外呢,要好幾個月才能回去。”林子軒回應道。
“這個不急,就是先和你說說,把事情定下來。”張億謀沉穩道。
“那行,我沒問題。”林子軒答應道。
張億謀或許不清楚林子軒是誰,林子軒卻知道張億謀,翻開華國的電影雜誌大多都能見到這位大導演的身影,在華國演藝圈就沒有不認識他的。
隨著老一輩的電影藝術家逐漸淡出,第五代導演正式崛起,張億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這個年代,張億謀到底有多火呢?
舉個例子來說,林子軒為了拍攝《京城人在紐約》費盡心思的籌集資金,又是貸款又是拉贊助,各方面談條件,累得半死。
張億謀只要說一句,我想拍部電影,他都不用找資金,資金就會來找他。
還不僅是大陸的資金,來自香江的、日本的、歐洲的資金都會給他投資,毫不誇張的說,就憑他這句話就能拉來300萬美金的投資。
在華國國內,具有這種號召力的導演屈指可數,不會超過三個。
華國九十年代前期的電影圈,正是第五代導演施展才華的舞臺。
林子軒清楚《活著》這部小說無論是在雜誌上發表還是改編成電影,審查都是一道難關。
一位大導演能夠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來獲得創作上的自由,讓審查不那麼嚴苛。
如果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導演想要拍攝《活著》,那就是自尋死路,上面不會直接說你這本子不行,而是會說我們還在研究。
一旦聽到“研究”這類模糊的詞語,基本上就沒有希望了,這是無限期擱置的意思。
要是上面提出了明確的修改意見,就說明還可以挽救一下。
林子軒參與過劇本的討論工作,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說到底這就是一個妥協的過程。
張億謀作為華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無論是在審查上,拉投資上,演員招募上都具有極大的優勢,是拍攝《活著》的絕佳人選。
如果是一位小導演來找他談這件事,林子軒會考慮《活著》會不會給導演帶來麻煩。
上一次《頑主》讓米佳山兩年不能拍電影,林子軒覺得很對不住他。
電話裡,林子軒說完,事情就算是定下來了,雖然是口頭約定,卻不存在反悔的可能,這時候大家都很講信用,否則在圈子裡名聲就壞掉了。
接下來兩人都不知道說什麼,他們以前沒見過,彼此不熟,有點冷場。
“姜聞在你哪麼?我和他聊聊。”張億謀轉移話題道。
張億謀對姜聞參演電視劇很是好奇,想打聽一下姜聞是怎麼想的,也能化解尷尬。
他倒是想和林子軒討論一下《活著》這部小說的劇情,不過那不是一時半會能說完的,不適合在國際長途裡聊。
林子軒到隔壁房間把姜聞叫了過來,姜聞和張億謀熱烈的聊了五六分鐘。
“快說說你寫的什麼小說,讓張導這麼追著不放,這都打電話追到紐約來了,太難得了。”放下電話,姜聞好奇道。
“我沒帶稿子,短時間也說不清楚,小說應該發表在三月份的《百花》上,這時候雜誌還沒上市呢,我剛才就在奇怪張導是怎麼看到的。”林子軒不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