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哪怕就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絕不鬆懈,因此才能暫時地騙過了曹操的耳目。
所以後來有人就琢磨啊,仲達先生要真是這麼人前人後都一樣地連裝七年病,一直躺著,理論上應該會得褥瘡……
是勳這想得有點兒遠,他一邊催馬疾馳,一邊拉回思緒——我現在要琢磨的,是在原本的歷史上,司馬懿第一回為何不肯應曹操之召呢?原因何在?這個原因在歷史已被改變的今天,是不是也被改變了?自己是否能夠扭轉歷史,說動他提早出山呢?(未完待續。。)
ps: 下午要去接孩子,所以今天提前更新。
第二十四章、河內司馬
是勳本人的家世不算很高,當然比起魯肅、吳質這類單家子弟,那是強得太多了。估計要是擱後來九品中正制盛行的兩晉和南朝,司馬家妥妥的上品啊(當然,在不考慮他們家變成皇族的前提下),家中子弟起家就能做五、六品官,自己應該算中品,可從七、八品的郡縣屬吏起家,至於魯肅、吳質,下品寒門,一輩子都是當小吏的命,根本入不了流。
這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社會形態、官僚體系,直接制約了人才的流動,割裂了社會階層,導致朝政腐朽、兼併嚴重,兩晉與南朝即因此而弱。是勳本人是不希望歷史再發展到那一步的,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避免九品中正制的出臺。他在兗州曾經勸說曹操打擊豪門世族,也正是這個原因。但這並不說明他徹底仇視世家大族,他來自兩千年後的思想,其實跟曹操的用人政策頗有合拍之處——只要確實有才能,並且為我所用,誰管你是什麼出身呢?單家可用,勢族照樣可用。
至於日後發動政治改革,或者阻撓陳群出臺九品中正制,可能必須面對這些世家豪門出身官員的反對,但是火燒眉毛,且顧眼下,天下還沒有統一呢,操心那麼遠的事兒幹嘛?
然而“唯才是舉”終究只是曹操和是勳個人的想法而已,社會思潮還並沒有被徹底扭轉,以是勳目前的身份,招攬吳質、秦誼等單家子弟為門客是很正常的事情,想要招攬司馬家的子弟。那難度就很大啦。所以就算他真的能夠王八之氣一放。連司馬仲達都倒頭便拜。對方也未必就肯為他所用,而只好由他推薦給曹操使用。
問題又繞回來了,曹操身為司空,貴為三公,別說司馬家了,就連弘農楊氏這種顯貴門閥的子弟,去做曹操的門客、屬吏都毫不委屈,為什麼原本歷史上司馬朗去了。司馬懿卻堅決不肯應召呢?
《晉書》上說,司馬懿是因為“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所以才裝病拒絕的,這完全是扯淡。後來他被迫應召,從曹操的文學掾做起,就一直“屈節”到死,沒見露出絲毫找機會辭職回鄉隱居的苗頭。
據是勳的分析和猜想,司馬懿之所以拒絕了曹操的招聘,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世家大族保家衛業的思想在作祟。曹操頭回徵召的時候。袁、曹大戰方酣,曹操雖在官渡取勝。卻還並沒能最終底定勝局,司馬懿害怕萬一壓錯了寶,會給家族帶來不必要的損害——反正大哥已經在你手底下做官了嘛,又何必把我這雞蛋也往同一個籃子裡放?萬一出事兒,怕會一籃子全砸,一家子全滅呀。
荀家哥兒幾個或在河北,或在河南,也正是這個原因。
再往深裡想想,曹操徵召司馬懿,是要闢他到自己屬下來做吏的,估計若是朝廷下詔,召他做個地方令、丞之類的,他未必就會推辭——嗯,自己遵循著這條思路,倒或許可以搞點兒小花樣出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