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致以毀滅性的打擊,以奪取渤海,黃海的制海權。
第二期,佔領渤海兩岸的遼東,山東半島。
第三期,從渤海灣登陸,在直隸平原與中國軍隊決戰。
為適應戰時情況變化,戰略方針暫定為如下三條:
一、如果順利佔領朝鮮並控制制海權即出兵中國。
二、如果雖未能取得制海權,但本國不受威脅,即力求和中國達成協議,暫保現佔地,以控制朝鮮。
三、假使海戰失利,本土受到威脅,即調回在朝日軍,以防中國軍隊襲擊本土。
(四十八)
戰略方針既已確定,作戰計劃也已製成,那麼什麼時候發動戰爭也只是個時間和時機的問題了。光緒二十年,即一*四年春,中國的農曆甲午年時期朝鮮發生了內亂。全羅道發生了東學黨領導的首領名崔時亨的農民起義,起義不久,即連敗王兵,從全羅道轉攻忠清道,聲勢浩大,非常厲害,朝鮮國久為中國藩屬,朝鮮國王李熙忙向中國告急。請求中國出兵幫助戡亂。時大清帝國軍機大臣肅毅伯李鴻章思之再三,向光緒帝奏道:“近年來,日本國悄然崛起,向外擴張的野心已多次顯露,且其鋒芒所指,便是我大清帝國。為避免事端,還是暫不出兵的好。”如此延捱到六月初,中國政府沒有向朝鮮派兵。日本政府見中國沒有向朝鮮派兵的舉動,一面扶植朝鮮國親日分子樸永孝,金玉均,洪英植組成維*,向國王發難,鼓吹效仿日本,依靠日本脫離中國,爭取國家獨立。一面向中國發來國書。日本政府在國書中說道:“朝鮮國曆來為中國之藩屬,如令朝鮮國內亂,貴國政府理應代為戡亂,倘貴國政府代為戡亂,我大日本帝國必無他意。”中國政府得到日本政府敦請中國向朝鮮派兵代為戡亂必無他意的承諾後,遂放鬆對日本國政府慣施狡詐伎倆的警惕。李鴻章遂令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派遣濟遠,廣乙二艦護航,從水路運兵抵達朝鮮,令總兵聶士成率領兩千人,由大沽口登陸進駐朝鮮牙山港,令總督葉志超率領一千五百人為後隊馳赴牙山與聶士成會合幫助朝鮮靖亂。
日本政府窺知中國政府已經出兵赴朝,遂在東京成立了戰時大本營。一面以保護僑民為藉口,用外交手段督促樸永孝等推倒政府,重組政權,與中國脫鉤。一面指令駐朝公使大島奎介以保護僑民為藉口派遣大島義侖少將率第五旅團在仁川登陸,為樸永孝等顛覆朝鮮國政權之臂助。樸永孝等人得日本政府之臂助,仗著有日本人為靠山,樸永孝遂自攬大權,兼任兵部,封金玉均為左相,洪英植為右相,以下一班黨人皆授以要職向政府發難,夥同日本兵攻入宮庭,一舉成功,奪得政權,逮捕了國王李熙。王妃閔氏及其族中貴官一律殺死。
朝鮮國與中國淵源甚深,千百年來皆為中國之藩屬,現今因日本國扶植親日分子欲圖顛覆政府,宣告獨立與中國脫鉤是假,奉日本國為宗主國受日本的奴役是真,國王李熙及一班大臣,自然不願,但沒想到親日派在日本扶持下行動的如此迅速。直到樸永孝等人夥同日本兵圍攻王宮,向政府發難時才察覺危險已經到來,遂急遣金允植、南廷哲至大清帝國常駐朝鮮軍營求救。時駐朝鮮提督吳兆有一面緊急向大清國朝廷奏報,一面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總兵張光前對提督吳兆有言道:“光前不才,向您推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