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攻佔,豈不是被英夷卡住了我大清政府的咽喉,遂即令盛京將軍耆英速往南京,會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夷議和。耆英到達南京後派人至英軍旗艦皋麗華號向璞鼎查呈遞議和照會。璞鼎查傲氣十足地說道:“本全權代表不願與琦善,伊里布二人以外的其他人進行和談,請大清帝國政府慎重考慮。”耆英、牛鑑無計可施,只好將英全權公使璞鼎查的要求具實上奏道光皇帝。道光明知琦善、伊里布早就與英夷勾結,出賣大清主權,如今英夷又指名道姓提出要此二人主持和議,只會把大清的主權去獻媚英人,絕不會為大清利益而據理力爭,有心不從,但又懼英夷炮艦之威。只好重新起用琦善、伊里布。
臨行前道光帝對琦善、伊里布二人言道:“卿為議和重任,唯望專意議和,府順夷情,必要時可便宜行事,務期妥速辦理,不可稍涉遊移。”琦善,伊里布辭別道光帝,離開京師於八月中旬到達南京會同耆英,牛鑑與侵華海軍總司令,特命全權公使璞鼎查會談。璞鼎查特意將會談地點訂在英侵華旗艦之上,會談前,首先陪同中方談判代表參觀“皋麗華”艦,“皋麗華”艦長數十丈,排水量達六千餘噸,甲板堅厚,艦上配置重炮七十二門。琦善等人何曾見過如此鉅艦,一個個看在眼裡,驚嚇在心中,待至參觀過後,驚怵之心都不能安定,又心驚膽戰地坐到談判桌前。
璞鼎查一面摸著唇上撬起的棕色八字鬍,一面眯虛著雙眼斜視著不斷拿出絲帕擦拭額頭上汗水的中方代表緩緩說道:“本代表受英吉利帝國政府女王陛下親自委派全權處理對華事務,不知各位是否受大清國皇帝陛下委派全權從事議和呢?”“是的”。“那好,現在我代表大英帝國政府向貴國政府提出議和條款:第一,賠償軍費銀兩千一百萬銀元,繳納廣州贖城費六百萬元。賠款全部用銀元支付。第二,割讓香港給大英帝國暨嗣後襲王位者長遠踞守主掌,任使立法治理。大清帝國不得有任何干涉行為。第三,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通商,並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英吉利帝國兵船有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和保護英吉利帝國商民的權利。此後英國商民來華通商所應納進口之關稅由雙方秉公議定並按例繳納。第四,英人在華犯罪或和中國人發生衝突,英吉利帝國領事有權裁判。第五,將來大清帝國有新恩施及各國,英人應一體均沾。”中方如答應上述五條條款,大英帝國同意雙方罷戰,重修盟好。
(十八)
耆英、琦善、伊里布、牛鑑,相互望了望,表示無有異議。遂將璞鼎查所提條款成文,定名為《中英南京條約》,雙方代表簽字。時閩浙總督鄧廷楨聞訊琦善、耆英,伊里布,牛鑑等人與璞鼎查簽訂此五項喪權辱國之條約,悲痛萬分,遂聯名上書道光帝雲:“琦善、伊里布與英夷久有勾結,皇上不應受英夷之要挾,起用此二人參與議和。英夷雖強,但遠隔重洋,向我用兵,我國若傾全國之力,英夷也未必獲勝矣。今英夷雖在沿海獲利,乃一時之勝也,因我一時小挫英夷一時之小勝,即定此喪權辱國之條約,我大清帝國國威何存,況割讓土地乎,香港雖小,有關國體,國土割讓,國權盡失,國格不保。況國土割讓,大有被外敵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從此我中華則外患無窮矣。況南京條約的五條均系喪權辱國,請萬歲三思,內懲權奸,外絕條約,振中華之雄風。軀英夷於海外,則中國幸甚。道光帝覽鄧廷楨等聯合之奏章後,沉吟良久,擱置一旁。於九月十三日批准了《中英南京條約》。十二月二十八日,維多利亞女王也批准了《中英南京條約》於是中英雙方息兵罷戰。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訊息傳到美國,美國政府立即下令美國在中國領海揚威的艦隊司令加尼,國會外交委員顧盛為專使,強迫中國政府也要求割地賠款。一九四四年二月,加尼顧盛率戰艦到達澳門,向中國政府正式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