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懿之上,曹爽凡事都不敢專斷,都和司馬懿細心商量。司馬懿對曹爽這個晚輩也比較滿意,表現得非常客氣。
然而曹爽畢竟是在蜜罐里長大的貴族公子哥。這樣的人即便能力太高,也不會學會珍惜,不會真正的謙虛謹慎,不會理解穩重、心機對政治的重要意義。同時長期的優越生活條件養成了他們追求安逸享樂的習慣。沒過多長時間,曹爽貴族公子的性情就顯露出來了。他不像剛主政時那般勤勉政事了。他的身邊也逐漸聚集了何晏、丁謐等貴族子弟。這些人共同推戴曹爽。他們雖然能力不濟,但從小就在爭權奪勢的大環境中耳濡目染,勸說曹爽不要將權力與他人分享,要獨斷專行。其中何晏就多次勸說曹爽:“司馬懿有政治野心,而且很得民心,我們怎麼可以對這樣的人推誠委權呢?”說一兩次,曹爽沒有反應,說的人多了,說的次數多了,曹爽心裡的小九九就活動了。他也想專權,也有皇族的尊貴心。最終,曹爽決定首先對司馬懿發動進攻。
曹爽讓二弟曹羲替自己上表,請皇帝轉任司馬懿為太傅。太傅雖然地位崇高,但並不直接指揮部隊,也沒有直接負責的領域,完全是虛職一個。曹爽這一招叫做“明升暗降”。曹羲的上表對司馬懿極盡吹捧之能事,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古代公文寫作和政治鬥爭的雙重教科書。筆者不厭其煩,節錄精彩片斷供讀者“觀瞻”:“臣聞虞舜序賢,以程、契為先;成湯褒功,以伊、呂為首……今臣虛閣,位冠朝首,顧惟越次,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陳寫至實。夫天下之達道者三,謂德、爵、齒也。懿本以高明中正,處上司之位,名足鎮眾,義足率下,一也。包懷大略,允文允武,仍立征伐之勳,遐邇歸功,二也。萬里旋篩,親受遺詔,翼亮皇家,內外所向,三也。加之耆艾,紀綱邦國,體練朝政;論德則過於吉甫、樊仲;課功則逾於方叔、召虎;凡此數者,懿實兼之。臣抱空名而處其右,天下之人將謂臣以宗室見私,知進而不知退。陛下岐嶷,克明克類,如有以察臣之言,臣以為宜以懿為太傅、大司馬,上昭陛下進賢之明,中顯懿身文武之實,下使愚臣免於謗消。”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曹芳和司馬懿都沒有辦法拒絕。再加上司馬懿這個政治老手對曹爽的突然襲擊根本沒有防備,當場措手不及,只好接受“升遷”,乖乖地交出兵權和政權,似乎轉瞬間喪失了實力。
沒有想清楚這場政治鬥爭的必要性和後果的曹爽隨即在人事上對朝臣做了一次大的調整。他讓二弟曹羲任中領軍,三弟曹訓為武衛將軍,控制了京城洛陽的軍隊,負責皇宮的警衛;五弟曹彥任散騎常侍,另兩個弟弟曹則和曹皚以列侯身份出入宮禁,就近影響、控制曹芳。同時,曹爽還將因“浮華交會”而在曹睿時期遭貶抑的何晏、鄧颺、丁謐、畢軌等紈絝子弟重新啟用,各任要職,作為心腹。這一連串的動作令人眼花繚亂。歷史上的很多野心家費盡心機要營建自己的政治集團,歷盡艱難坎坷,沒有人像曹爽這麼容易就實現目的的。但曹爽和其他政治集團領袖的最大不同點還在於他根本就沒有想過為什麼要抱成一個政治小團體。難道僅僅是為了專權享樂嗎?
輔臣爭權(3)
《三國志》載:“由是爽恆猜防焉。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皆不復由宣王。宣王力不能爭,且懼其禍,故避之。”現在的輔政大臣依然是兩個,曹爽依然對司馬懿保持著禮貌。但所有的政務都不經過司馬懿了。司馬懿惹不起曹爽,乾脆長期稱病,不上朝了。
三
人,始終是政治鬥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政治鬥爭最忌所用非人。
先來看看曹爽所用的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何晏是曹爽集團的重要人物。他的出身非常複雜,和曹氏家族的關係也非常曖昧。何晏從血緣上來說是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孫子。他的母親尹氏,已經嫁入何家,生下何晏了,還被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