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狀
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
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也不多;
業餘生活單調,沒什麼興趣愛好;
不喜歡讀書看報,不注重汲取各種知識營養;
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
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不想工作或發狂工作
不愛說話或怨氣沖天;
食慾不振;
性慾明顯減退;
失眠或嗜睡;
精力明顯減退,出現無原因的持續性疲乏;
會出現死亡的念頭或有自殺的行為。
上述症狀概括起來就是思想上無所寄託,生活上喪失信心,對親友無牽掛感。說到底就是歸屬感不強。
2。病因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鬱症患者和379個社群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係網和社會活動範圍、衝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鬱症的最好預測劑。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重要指標。
早在1998年夏天,美國心理學專家就斷言:隨著中國商業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心理疾病對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脅,將遠遠大於一直困擾中國人的生理疾病。
託尼,31歲,廣告公司客戶總監,新疆回上海的知青孩子。對於上海這個城市,他的感情很複雜,他愛這個城市的繁華,又恨它的勢利,十五歲回到上海,其後的十五年歲月他似乎一直處於與這個城市的情感摩擦之中。直到二十七歲這年,他成為廣告公司客戶總監,月薪過萬,這時候他看上去才與這個城市和解了。
每天他都會穿西裝,基本上都是黑色或者藏青色,變化只在於紐扣的多寡,領口的寬窄,襯衫的顏色和袖釘,以及每週五他用來襯西裝的磨舊質感的牛仔褲以及永遠無比干淨的白色圓領衫。
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是他的工作,記住所有打過一次照面的人的名字和身份,大概就是他的天賦了。他永遠都好像水火不浸的樣子:應酬喝酒從來看不到他臉紅脖子粗,什麼樣的新歌舊曲他都能唱上兩句,不管怎樣艱難的談判他都能舉重若輕,幾番週轉往往就能皆大歡喜。老闆有了麻煩的事情總愛叫他,“託尼,來一下”,他也從不拒絕同事的要求,他幾乎從不說不,他享受的就是那種什麼問題都能搞定的“Super Man”的感覺。這種時候他走在上海的大街上,頭昂著,背部筆挺,腳步穩定,他享受這種時候上海在他腳下的臣服感。
認識他的人都覺得託尼是一個特別正常的人,甚至正常到讓人覺得有點悶。同事有時候跟他打趣,“託尼,你就不能出點錯嗎?你這樣永遠正確讓我們很有壓力啊。”這種話一般是在週三下午下班之後的聚會上,除了和客戶吃飯以及週三的同事聚會,託尼幾乎沒有什麼社交活動。說起來託尼在上海生活也有十五年了,但他一直沒什麼朋友。託尼自己總結過,他和土生土長的上海孩子在一起,他心裡總有點格格不入,覺得別人多少有點看不起他。他又不願意和返滬知青的孩子攪在一起,下意識裡他總想脫離這種身份。上學時託尼將全部精力放在學業上,學校要求三門選修,他五門全選,學校要求過四級就能畢業,他一定要過六級。畢業後,空餘時間除了讀證書,他寧可將時間花在學習技藝上,比如,他懂得如何拿捏火候,用摩卡壺煮地道的義大利濃縮咖啡,懂得如何用檸檬調配出一頓味道精美的下午茶,哪怕喝茶的人只有他一個。
託尼最開始發現自己不對勁是他的左手開始無緣由地顫抖,有時候坐在電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