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常陸蠶體長兩公尺,有三個頭、六張嘴,其中三張嘴拚命啃食大量桑葉,另外三張嘴日以繼夜地吐絲。常陸蠶看起來已經遺忘結繭的目的,只知道往四面八方吐絲,工作人員須常清除觀測窗上的蠶絲。農場導覽人員解釋,昆蟲體型過大會造成呼吸困難,因此飼養室是裝有雙重門的氣密室,內部維持極高的氧氣濃度,一點火就會爆炸。

養蠶場隔壁是一大片農田,種植馬鈴薯、山芋、蔥、白蘿蔔、草莓等作物。參觀時節正值寒冬,幾塊田地恰巧被白雪般的泡沫覆蓋,據說馬鈴薯與山芋很怕霜害,因此當氣溫驟降,農場裡的苗圃沫蟬就會吹出大量泡沫,保持溫度。沫蟬原本是農業害蟲,但受咒力影響而突變,成為保護田地的苗圃沫蟬。

田地周圍隨時都有巨蜂飛來飛去,深紅甲殼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些是剽悍無比的赤雀蜂,由殘暴的虎頭蜂與兇猛的胡蜂混種而成,會獵殺害蟲,但對人畜無害。

穿過農田,農場深處就是畜舍。

小學畢業在即才讓我們參觀農場,想必就是因為這間畜舍。這裡養的不是植物或是昆蟲,而是被咒力改造的家畜。看到被改造成產肉機器的牛與豬、作為泌乳機器的母牛,以及變成毛毯狀、方便剪毛的綿羊,內心肯定不舒服。接下來看到牛舍裡養著長相普通的牛,我確實鬆了一口氣。

「這是怎麼回事?都是普通的牛啊。」

我反倒佩服覺的神經竟然這麼大條。

「也不普通啊。」瞬指著牛舍的角落。

「那是不是袋牛?」

我們吃驚得睜大眼。

「真的!有袋子!」真理亞大喊。

一頭棕牛在牛舍角落咀嚼飼料,它後腿的腳踝上確實有個像氣球的小小白色腫包。

「是呀。這間牛舍的牛全有袋子哦。」

雖然我已經想不起導覽員的名字,不過印象中是體格健壯的男性,他當時露出困擾的神情,也許不想觸及這個話題。

「為什麼不把袋子拔掉呢?」覺不顧導覽員的尷尬,開口問道。

「呃……酪農間有種說法,長袋子的牛免疫力比較強,不易生病,學者還在研究這是真是假。」

即使我們之前看過各種奇形怪狀的家畜,但對袋牛的興趣最濃厚。這是有原因的。要解釋這一點須參考我手邊的另一本書。書名是《新生日本列島博物志》,封面烙上「秘」字,代表本書屬於第三類書,可能有害,要謹慎管理。

以下是部分節錄:

袋牛曾被稱為「牛袋」,由於前述因素演變為袋牛。這名稱碰巧與袋蟲十分類似,頗耐人尋味。袋蟲(Rhizocephalanbarnacle)是甲殼動物,藤壺的近親,模樣像袋子,乍看聯想不到蝦蟹等甲殼動物。這是因為袋蟲經過演化,成為適合寄生在藻蟹等的甲殼動物。

母袋蟲先是用介形蟲的幼體形態寄生在螃蟹身上,變態成有刺胞的幼體後再將體細胞塊注入螃蟹體內。當細胞成功附著,它會長出刺針並穿破螃蟹表皮,在外面形成袋狀身體。體外最主要器官是卵巢,沒有四肢或消化器官。體內細胞則會長出如植物一般的根部,吸取螃蟹身體組織中的養分。被袋蟲寄生的螃蟹會失去生殖能力,此現象稱為寄生去勢。

(中略)

另一方面,人們自古以來將長在牛睪丸、子宮、鼠蹊部上的袋狀腫瘤稱為牛袋,而且認為牛袋是良性腫瘤,不會影響牛隻健康;但近年發現,牛袋其實是獨立的袋狀生物,演化過程與袋蟲類似,屬於牛的一種。

袋牛的起源不明,不過最可信的說法是,母牛懷有雙胞胎時,一胎吸收另一胎後轉化為腫瘤,此現象經過演化而產生袋牛。

被袋牛寄生的公牛,睪丸精液會混雜大量的袋牛精子;若袋牛寄生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