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章 出使河東?

直言,無論是否更名,百姓在最初都會覺得朝廷是在加重盤剝。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則只能是督促地方官府好生布告,並且要嚴厲申明,行保甲不周者立行懲戒,才能保證制度安民而不害民。”

官家有些沉默:“吳卿,你之前的《維新策》中明確說新法的名聲漸漸不好,大多都是地方官吏行事出了問題。這我是知道的,因此才從中央紛紛派出許多察訪使,以體量民情。可使者紛紛派出,為什麼總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吳希有些無力回答,畢竟在這個通訊過度落後的時代,僅靠人力察訪是不能有效監督地方官吏的。

不過官家既然問到了這裡,他也不能不作回答,只得勉力來言。

“官家,使者派出多為臨時性質,匆匆而去,不足年匆匆即返,而後地方情形便不得而知了。臣以為當建立詳密周全的地方監察機制,且不能使之演變成通判,或者轉運使等監司官一樣的地方官,如此總歸能夠比現在好一些。”

官家精神微微振作,再看向兩邊都沒反應的宰相和樞密使,卻又微微有些洩氣。

其實他一直想要建立一套延伸皇權的監察機制,但屢屢受挫於這些文臣士大夫們,吳希所說雖然合他心意,卻大約是不能成的。

“吳卿既有此心,回去後不妨善加斟酌,交個條陳上來,我們再議一議。”

“臣得旨。”吳希自是當即應允,轉念一想又道,“官家,於朝廷建制固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河東保甲一事,官家卻是不妨尋妥當人往河東巡行一番,再做定奪如何?”

官家點了點頭:“朕正有此意,吳卿,不知你願不願作為使者往河東一行?”

此問一出,吳希還未來得及回答,王安石、文彥博兩人卻是各自表達疑惑。

“官家,吳氏子年紀輕輕、資歷亦淺,如何便能擔得起察訪使職任?”這是王安石在從制度上否決此議。

“官家,冀之還要參加本年科舉,從時間上來說並不合適吧?”這則是文彥博從個人出發提出意見。

官家聽得這兩位重臣難得在一件事上達成一致,確實也不由有些失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