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家。”
商毅點點頭,又道:“我們還收購了兩家作坊,這兩天會一起搬過來合併。等人手都到齊之後才正式開張,到那時我會公佈新的規矩。”
第一三二章 蘇州織造(三)
三天之後,所有的手續都辦完了。收購的另兩家作坊的人員和裝置也都到位。同時又打通了相鄰的一間店輔;這樣目前的位置暫時也就足夠了;外間的門面也同保留下來,作為一個對外經營的視窗,而其他的地方;商毅打算重新規劃一番。
現在整個織造廠一共有織機一百一十三臺,其中有十二臺提花織機,三臺特製的大花織提花織機,工匠總計有九十六人,一般織工三十三人、熟練織工四十八人、高等織工十二人,特殊織工三人。另有提煉工二十六人、染色工八人、印花工二十二人、小工三十六人。夥計十二人,帳房兩人,掌櫃一人。共計是二百零三人。這樣的規模,在蘇州的絲綢織造業界來說,以算是首屈一指了。
商毅、林之洋、李格非、張庚秋都不會長期呆在蘇州,而王柏和程協祥也還都有自己的生意,也不可能長時間守店。而徐仁章雖然能夠管理生產經營,但也擔不起這麼大的責任,因此各方都需要派出自己的代理人來看店。
林之洋首先做出決定,派自己的大兒子林旭升代表自己,在蘇州管理織造廠。現在林家以經把海外生意從林之洋手裡分離出去,因此林之洋對這個織造廠十分重視,這可是和商毅合作的基礎。林旭升以經是林之洋生意上的一個得力助手,可以獨當一面,林之樣把織造廠交給他,也能放心。
李格非和他交情莫逆,一向視林旭升為子侄,因此也沒有派人,把自己的一份也委託給林旭升代管。張庚秋在內陸沒多少基礎,乾脆也把自己的一份暫時委託給了林之洋。而商毅也同樣是派不出人來,不過他和林之洋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認為這個人精明強幹,能力不錯,把織造廠交給他,自己也能放心。反正在六人達成的協議中以經規定,必須按嚴格財務流程制度辦事,毎月向六方提供財務報表,自己有沒有人在場也沒關係。
結果這樣一來,林旭升一下子成為了四方的代表。王柏和程協祥也派出了自己的代理人,整個織造廠的領導班子也就這麼確定了下來。
對於工匠工錢的待遇,商毅認為應該提高一些,一方面是要穩定住現在的這批工匠,至少要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以後隨著織造廠的擴大,還會陸續招募新的工匠,而且主要還是以脫離農業生產工匠為主,因此也要加強對他們的吸引力。
林之洋和李格非等人對商毅的這個意見都沒有異議,畢竟想要使人幹活,就要先讓他們吃飽飯,這個道理他們還是懂的。只不過林之洋提出,一次不能提高太多,一是怕打亂本地勞資市場的結構,引發同行的不滿,二是陡然一下孑將工資提高太多,容易造成工匠們的貪心和惰性,因此只能逐步增加,而不能一次提高過多。
商毅聽了之後,也不得不佩服,林之洋果然是有幾分資本家的潛質。不過這也符合商毅的構想,因為他打算在未來把工匠的工錢和各人的生產成果掛勾,實行工資加提成制度。
因此最終眾人商議決定,織造廠的工資標準定為普通織工一個月二兩白銀,熟練織工一個月三兩白銀,高等織工六兩。特等織工十二兩。而其他工匠的工錢也都有相應的增加。新工錢標準現在就開始實施,實用期為半年,半年以後,再視情況而定,是否重新調整。
而這時福威鏢局派來的坐店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