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了。朱棣終於放心了,從此再也不究問建文帝蹤跡了。
當時許多人也認為建文帝沒有燒死,而是逃到了其他地方。據說,朱棣大軍破城的那天,朱允炆正要自殺,被翰林院編修程濟攔住,程濟說與其自殺,不如逃走,這時少監王鉞拿出一個篋子,說是朱元璋臨終時留下,如臨大難就開啟它。建文帝見到祖父留下的東西,悲鳴不已,連忙讓人焚燒宮殿,皇后心甘情願地跳入火中替皇帝去死。鐵篋開啟後,裡面是三張度牒,分別寫著三個名字:應文、應能、應賢。篋內袈裟、帽、鞋、剃刀,應有盡有,還有10錠白金。“應文”便指未允炆了,在場的還有吳王府教授楊應能、監察御史葉希賢,便是“應能、應賢”了。篋內還用紅顏色寫著兩行字:“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建文帝等人剃了發,穿了袈裟,假扮和尚,從密道逃出皇宮。從此以後,建文帝一行人過上了流亡苦旅,雲遊到雲南、湖北、四川、廣東、貴州、浙江,終無訊息。
明成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遷都北京。即位之初,他重建了被燒燬的奉天殿,但在這座宮殿裡,朱棣並不自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魂魄以及眾多怨魂似乎一直在大殿內環繞,讓朱棣寢食不安,他覺得死後也無臉見葬在南京孝陵的朱元璋。不過讓他欣慰的是朱元璋晚年就有遷都的想法,所以遷都北京從他一登基時就開始考慮了。
因為朱元璋晚年時突然發現南京皇宮北面地基下沉不少,整個皇宮的地勢變成了南高北低的狀況。這在封建年代,是一種很不吉利的風水,會不利於後代傳承,甚至會絕後。朱元璋此時回想起當年選擇宮址的時候,搞了一系列裝神弄鬼的活動,並命劉基占卜適合之地。劉基花了六年時間在南京到處檢視,可最終占卜的“新宮”,竟在一片低窪的湖水中,且偏於整個城垣的東部。而中國古代皇宮擇址的傳統都應該是方正規則,居於城中心,且更不應擇低窪之地了。因此,劉基為朱元璋所卜的“新宮”宮址,至今另人費解。據說這裡是鐘山龍脈的“龍頭”,風水極佳。為了填湖造宮,工匠們在湖底鋪墊巨石和打樁,然後用石灰、三合土分層夯實。經過一系列艱鉅的填湖工程,地基問題才算基本解決。最殘忍的是朱元璋為了圖得吉利,竟將當地一個名叫田德滿的老漢投入湖中,取其名字的諧音作為“填得滿”的吉兆。
可是“填得滿”沒有帶來吉兆,反是報應。對於洪武末年皇宮下沉的狀況,朱元璋無奈的說,他本想找個合適的地方再遷都,可是已經年老體衰,已經辦不到了。這座花費了無數錢財和人力修建的南京皇宮,朱元璋僅享用了六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在南京乾清宮內死去,這位大明開國皇帝最終也沒找到最滿意的都城。
再加上永樂年間,隨著元朝殘餘勢力退至漠北,長江岸邊的金陵,就顯得離重要的北部邊陲過於遙遠了。為此,1403年,禮部尚書建議,把北平改為北京,遷都北京。明成祖認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輕,可以加強北部邊防,就採納了這個建議。但是,他深知,遷都是一件關乎國家興亡的頭等大事,必須審慎行事。
他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他首先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為北京,升為陪都,稱作行在。同時,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並千方百計地提升北京的經濟地位。他知道,北京雖然地理位置極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